武钧,巩建国
(1.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2.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62)
【摘要】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逐步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活动的瓶颈,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论文从农村道路交通的唯一性、交通要素总量巨大且分散和多样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道路交通的特点与态势。然后,应用交通事故、交通违法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安全要素水平低、事故伤亡严重、农民肇事现象高发等问题。最后,从道路基础设施、交通工具性能、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和农村交通违法治理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城镇化;机动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为主题的城镇化路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机动化、工业化等发展模式形成联动,生产生活资源要素向城市高度集中,交通发展的重点倒向城市内部及城市间的联系,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交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城市交通拥堵、高速公路管控、城市停车、交通污染等成为道路交通管理的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被严重边缘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交流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要素飞速增长,“三农”发展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将面临新旧矛盾集中爆发的态势。因此,亟需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理对策。
2我国农村道路交通特点与态势
2.1 农村道路交通具有唯一性
作为综合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在服务农村客货运输方面具有唯一性。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大、范围广,960万km2的国土面积,有941万km2为农村,占全国98%的面积,分布着4万多个乡镇,250多万个自然村,60多万个行政村。航空、铁路、管道、水运等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难以做到全面覆盖,不适应广袤的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是唯一能够满足全面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受地形地貌、经济成本等制约较小。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活动频率相对较低,农村分布较为分散,农民出行离散化、负重性等特征明显。相比其他运输方式的高度集约化、组织化而言,道路交通运输具有天然的便利优势,能够有效满足农民随机性、门到门的运输服务。
2.2农村道路交通要素总量巨大且分散
近年来,在政府、市场等多种因素推动下,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村道路交通要素总量日渐庞大,离散性也更为明显。一是农村公路里程长,分布较为分散。截止201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88.2万km,占全国公路里程的8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8%,近8年的时间,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实现了翻番,“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基本完成,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受制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辽阔,公路网密度整体仍然较为稀疏,路网密度仅为40.4km/100kHi2,路网连通度较低,农村地区之间的直接联系仍然欠缺,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二是农村机动车总量庞大但分布差异巨大。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成为农村机动车保有增加的直接因素,而汽车产业政策、汽车下乡政策等因素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我国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2.64亿,而注册为农村地区的机动车约占1.7亿,占比达到64.4%。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机动车分布极为分散,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而分布形态各异,东部和西部地区、平原和丘陵地区等机动车保有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农村驾驶人数量飞速增长且流动性强。我国机动车驾驶人已经突破3亿,住址登记为乡镇的驾驶人接近2亿,占全国驾驶人比例超过65%。实际上,广大农村地区考取驾驶证的群体以20至40岁年龄段为主,其活动范围经常在城乡之间,巨大的流动性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由于农村地区道路、机动车、驾驶人具有巨大的总量和极强的离散特征,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产生了高昂的治理成本。
2.3农村道路交通具有多样性
在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农村地区交通出行理念、出行活动和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极大的释放了农村劳动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淘汰,多样化的出行活动日渐增加,赶集购物、接送孩童、探亲访友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频率大幅增加,出行时间、距离、频率也同步提升。据对贵州、云南等地调查,十年前农民出行频率约为2次/月,目前已经提高至5~8次/月。其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直接刺激了农民出行需求的增长,也对出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在交通通讯上的消费超过600元,接近十年前交通通讯消费的3倍。农民出行诉求已经不限于可达性需求上,对安全、舒适等高层次的需求愈加突出。其三,农民出行理念、出行需求多样化也导致出行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农民出行方式也由传统班线、便车方式大幅向私家车、摩托车等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转变。以陕西省为例,一项农村地区出行调查显示,农民出行选择私家车、农用车和摩托车等私人机动方式的比例已超过50%,步行和自行车比例不断降低。
3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3.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要素水平低
长期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体现在农村道路交通要素发展上,农村道路、农民交通素养、农村交通工具等要素与城市交通要素形成天壤之别。
一是农村道路条件仍有待改善。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003~2013年,“村村通”工程实施的第三个阶段,我国投入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超过1.7万亿元对县乡道路、村道建设实施补助。目前,数量上来讲,建制村的通车率已经达到了99.7%。但农村公路的通沥青(水泥)路率仅为65.04%,仍有7.4万处、6.5万km临水临崖、急弯陡坡、事故多发的高危路段,道路上随意开口、标志标线缺失、路口弯道受绿植遮挡等现象也非常普遍,农村公路建设仅仅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
二是农村交通工具多样低质化。农民出行的离散化、收入水平局限化、运输组织自由化等特征直接刺激了农村交通工具的多样化,长期以来侧重于满足基本出行,对交通工具的安全性重视相对不足。目前,住址登记为乡镇的1.6亿机动车中,约有7800多万辆摩托车、1500多万辆拖拉机,还有760多万辆农村面包车、630多万辆三轮汽车以及420多万辆低速载货汽车,均是安全性能偏低、被动安全和行驶稳定性较差的车辆,合计占比超过65%。同时,交通工具性能也呈现“转移”效应,大量城市报废车、拼装车和无牌车涌向农村,产生严重交通安全隐患。近年来,低速电动车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游离于法律管制之外的无需牌证优势抢占农村市场,3万元~4万元的售价和足以应付短途代步的续航里程,使得低速电动车在过去几年迅速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国内市场90%以上的低速电动车销售量在农村地区,成为未来农村交通安全治理严峻挑战。
三是农村居民交通安全素养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相对自由、分散的生产生活模式导致了农村居民对现代化的交通规则、交通安全认识相对欠缺,成为全民交通文明水平的短板。一方面,广大农村居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仍停留在基本出行的层面,欠缺认知现代化出行方式存在的危险,对出行安全性关注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治理力量不足,对道路交通违法打击力度有限,客观上产生了对交通违法现象听之任之的情形,放任了交通违法的发生。据统计,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中,农民交通肇事违法行为以无证驾驶、未按规定让行、超速、逆行、违法上道路行驶等为主,均是十分严重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3.2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形势加重
在道路交通基础差、交通工具多样低质化和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不足等综合作用下,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多发高发,道路交通事故伤亡十分严重。一方面,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态势并未得到遏制。2005年以来,全国发生在农村道路上交通事故数量和受伤人数以7%左右的速度在降低,但死亡人数降低速度不足4%,2010年以来更是以1%的速度在反弹。从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在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占比来看,其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占比由2005年的20%左右升至24%,死亡人数也从2005年的22%上升至25%。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也是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2010~2014年,全国发生在农村道路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36起,占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数的31.9%,涉及事故死亡人数达480人。2014年,全国13起重特大交通事故数中有6起发生在农村道路上,占比达到事故起数的一半。农村地区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频发,对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对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成本。
3.3农民肇事和伤亡程度十分严重
农民交通安全意识、交通规则意识、交通文明意识的不足也导致了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农民成为道路交通肇事的主要群体,也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最为严重的群体。近年来,道路交通肇事群体行业类型中,农民群体始终占据第一的位置,占全部道路交通肇事比例约25%左右,导致事故伤亡比例约为30%,自主经营者、工人、职员和外来务工者依次位列其后。在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中,农民群体首当其冲成为最为主要的受害者,以高达近40%的死亡人数占比和30%左右的受伤人数占比位列第一,自主经营者、工人、外来务工者和职员排在其后。以2014年为例,农民肇事占全部道路交通肇事数量25.9%,导致死亡人数占比达30.4%,受伤人数占比达25.5%。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中,农民死亡占比达到37.7%,受伤人数达到30.9%,伤亡程度十分惨重。
4 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对策
截止201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同时也意味着仍有至少6.2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公路和农民出行的安全决定其对于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规划、三农工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落实,农村地区经济活动将进一步增强,1亿多农民将进入城镇,基础设施不足、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欠缺等问题将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乃至全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形成巨大的挑战,需要有效的治理策略予以应对。
4.1提升道路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加强农村地区车辆管理,严格管控非法车辆、报废车辆等安全性能较低的交通工具流通,提高农村交通工具安全水平。其一,深入研究各地区农村违法低速电动车、超标电动自行车、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二手车、报废车流动特征,严格把控销售关、生产关,加强二手车市场、电动车市场质量管理,控制、制止低质车辆流向农村地区。其二,通过路面执法检查、专项调查等方式,全面把握农村地区现有安全隐患突出的车辆保有情况,合理制定引导隐患车辆报废、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引导农村居民使用高安全水平车辆。其三,改革车辆管理模式,探索农村地区农用车、私家车等不同属性车辆统一的交通管理模式,推动带牌销售、上门服务、网络办理等管理方式,提高农村地区车辆办证率和检验率,为车辆安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此外,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客运组织、农产品物流等客货运输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农村地区运输车辆的组织化管理,通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来提高运输车辆的安全配置水平和管控水平。
4.2 提高农村交通工具安全性能
加强农村地区车辆管理,严格管控非法车辆、报废车辆等安全性能较低的交通工具流通,提高农村交通工具安全水平。其一,深入研究各地区农村违法低速电动车、超标电动自行车、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二手车、报废车流动特征,严格把控销售关、生产关,加强二手车市场、电动车市场质量管理,控制、制止低质车辆流向农村地区。其二,通过路面执法检查、专项调查等方式,全面把握农村地区现有安全隐患突出的车辆保有情况,合理制定引导隐患车辆报废、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引导农村居民使用高安全水平车辆。其三,改革车辆管理模式,探索农村地区农用车、私家车等不同属性车辆统一的交通管理模式,推动带牌销售、上门服务、网络办理等管理方式,提高农村地区车辆办证率和检验率,为车辆安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此外,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客运组织、农产品物流等客货运输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农村地区运输车辆的组织化管理,通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来提高运输车辆的安全配置水平和管控水平。
4.3强化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科学制定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计划,开展多元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不同受众群体交通安全意识。—是因地制宜设计交通安全宣教制度。充分发挥我国基层组织优势,形成县、乡镇、村或街道三级宣传体系,逐级落实交通安全宣传责任,推动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实。二是夯实交通安全宣教基础。根据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特征,创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品,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课程,抓好交通安全宣传国民基础。三是多元化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已经达到97%以上,可利用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农村政务公开栏、墙体标语等方式,继续落实“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工作。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面向农村群众定期发布交通安全宣传短片,交通案例分析等教育内容,继续促进农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树立。
4A加强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治理
重新审视农村道路交通违法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严重影响,全方位制定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治理措施。创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充分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等方面职责,形成交通违法治理齐抓共管的机制。加大农村交通安全执法队伍力量建设,依据农村道路里程、农村驾驶人和车辆分布等特征,合理制定农村交通安全执法队伍标准,推动乡镇政府落实交通安全员的设置,鼓励行政村配备交通安全协管员,组建完善由农村交警、乡镇交通安全员、农村道路交通协管员构成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力量。加强基层交通安全执法队伍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地区交通执法队伍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水平。借力智能交通发展,加大农村地区智能管控、违法查处等智能交通设备的配备投入,全面覆盖违法高发地段、事故多发地段等关键地点,提高农村地区道路监控水平。深入研究农村地区无证驾驶、不按规定让行、逆行、超速、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科学制定交通执法专项行动和长期整治行动计划,坚决治理农村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5结语
城乡一体化将是我国新一轮经济社会建设的主题,农村道路交通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与之同步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也将是未来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重点所在。面对已有的道路交通安全要素低质、分散和多样化等问题,加之未来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活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冲击,提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培养提升居民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治理才能有效做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