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蒙
新常态下找矿突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内容简介:
当前,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着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是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实现找矿突破第二、三阶段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在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五年有重大突破”和“八到十年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地质找矿工作的核心目标。本文初步分析了新常态下地质找矿的工作要求,大致梳理了制约找矿突破的主要问题,最后围绕新常态下如何实现找矿突破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需求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对策建议。
1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地质找矿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将告别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以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不断升级、创新动力主导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常态”,这是中央提出的聚焦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大科学判断。在矿业领域,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结构性调整、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矿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矿产资源投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矿产勘查市场形势严峻。但我国7%左右的GDP对传统大宗矿产资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以低碳、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新能源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提出新的供给要求。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基础产业,地质找矿要适应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
一是由粗放的速度增长型向高质量的效益型转变。针对我国铁、铜、铝、钾盐等传统大宗矿产的需求总量仍然处于高位,紧缺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的现状,根据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需求产生的变化,对工作总体布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化主攻矿种,突出能源、紧缺矿产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
二是由资源型向环境型转变。在国家“五位一体”重大战略布局要求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提高矿产综合利用能力,实施绿色开发,实现利益共享。
三是由传统模式找矿向科技创新驱动找矿转变。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工作的紧密结合和深度整合,发挥好地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是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变。深化矿产资源领域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出台有利配套政策,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
2 找矿突破面临的挑战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国务院做出的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行动提出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通过建立中央、地方政府和矿业企业的协调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将整装勘查作为快速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创新成矿理论,研发一批探矿、采选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在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下,找矿成果显著,保证了我国资源储量的持续增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总体向好。但暴露出的矿产勘查投入下降明显、市场开放不够、生态环保压力大、科技创新指导找矿不足、项目管理与质量监督不完善等问题,不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地质找矿的要求,制约着找矿突破。
2.1 矿产勘查投入下降
受全球经济下滑、国际矿产品价格下降影响,2013年全球矿产勘查投资大幅下降,我国矿产勘查投入也随之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滑。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进展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重要矿产勘查投入363. 82亿元,相比2012年的414. 10亿元同比下降12. 14%。到2014年,国际矿业颓势并未得到缓解,矿产勘查投入继续下降,全国重要矿产勘查投入299. 01亿元,同比下降17. 81%(表1)。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 11亿元,同比减少34. 32%;地方财政投入63. 77亿元,同比减少31. 78%;社会资金投入211. 13亿元,同比减少9. 63%。
数据表明,近两年矿产勘查市场低迷,严重影响了各类资金投资矿产勘查的积极性,投入的明显减少必将导致勘查工作量下降,造成矿产资源保障困难的情况出现。按照地质找矿新机制要求,国家退出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中央财政出资保障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受环境保护、民族政策等压力影响,部分地区对地质找矿工作呈观望态度,强力推进积极性显著下降,外部环境恶化导致地方财政投入出现大幅下滑;作为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勘查成果缺少合理分配机制,承担勘查风险和成果分配风险压力大;加之在矿业形势大环境不景气的条件下,社会资金投入意愿不强烈等,都成为矿产勘查投入下降的不利因素。
2.2勘查市场开放不够
当前我国各行业均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矿产勘查领域也在不断改革中顺应市场配置资源的趋势。尽管国土资源部积极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通过出台整装勘查“三优先”等矿业权激励措施,探索试点油气、页岩气探矿权竞争出让,优化矿业权配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矿产勘查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立不完善,油气勘探市场仍处于少数国有大企业垄断状态,未形成有效竞争局面;重要矿产勘查受现行制度滞后影响市场开放不够,矿业权投放偏慢的现象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以全国第一、二批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为例,截至2015年4月,全国矿业权统一配号系统数据统计,全国拟设探矿权2011个,已完成矿业权投放344个,投放比例仅为17. 11%(图1)(铀矿及因第三批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尚未全部完成上图入库工作,不列入统计范围)。
其中,已出让的探矿权中向中央地勘基金、省级地勘基金和地勘单位出让212个,占出让总数的61. 63%,向社会资本出让的探矿权比例明显过低。
2.3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传统的地质找矿模式也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部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和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勘查开发工作仍在进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矿业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约束性不足;勘查开发技术水平有待加强,资源粗放利用导致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回收效率整体不高等问题,致使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家“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各地对林业、环保的约束限制条件激增,居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补偿的要求更高。如何在服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成为了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2.4科研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科技支撑指导找矿也被列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工作。但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表和近地表矿体已被基本开发,寻找盲矿体和隐伏矿体成为地质找矿的新方向,新的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试验逐步成为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一是科技基础研究与一线找矿工作脱节,新技术、新方法停留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待建立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部分地勘单位相比科学研究依旧更加看重野外工作量,个别科研院所人员仍将发表科技论文视为野外实地调查的最终目标,未能真正围绕找矿难题开展科学研究。三是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为解决整装勘查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实用有效勘查技术方法,指导和促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而专门设立的“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项目”,个别项目承担单位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对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理解不到位,未能与科研院校、技术指导专家形成合力开展解决一线地质找矿问题的研究。
2.5项目管理与质量监督尚需完善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个别整装勘查区仍未按照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导致整装勘查的工作部署和推进“五统一”模式没有完全落地;部分省(区)调动技术指导专家积极性不够,专家发挥指导监督作用还不明显,存在到野外监督检查“走马观花”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个别管理环节设置有待调整,造成部分地区实际找矿未完全遵循地质找矿规律,将物探、化探、遥感与地质、钻探等工作一并安排,以完成工作量为追求目标,导致找矿不成功。此外,由于项目承担单位技术力量参差不齐,部分项目负责人技术能力和实际找矿经验欠缺,对具体找矿方法的选择和实际操作的不规范也严重影响了找矿工作,致使指导实际找矿效果远逊于预期。以上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尊重地质规律、加强项目管理与质量监督、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是保障地质找矿成功的关键。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稳定资金投入
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对矿产资源需求的降低,相反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长期需要,稳定矿产勘查投入是保障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针对短期内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尚未发育完全的客观事实,建议政府在继续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矿产工作投入,向社会提供更加公开、高效的成果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风险勘查激励政策,研究出台矿产勘查后补贴制度,通过中央财政每年出资10亿~20亿元和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支持,分担前期矿产勘查风险带来的资金负担,增强企业加大资金投入的信心,促进资本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加大“基金衔接”力度,改革现有“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运行模式,转化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金”,统筹支持企业从事风险勘查开发。同时,各省积极落实地方财政资金,以投资人股等方式参与勘查,发挥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的作用,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进入。
3.2加快简政放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矿产勘查领域目前正处于中央地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策的调整期。十八大报告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改革统一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议一是以修改《矿产资源法》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管理行为,完善配套法规体系,重点加强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矿产资源税费改革等制度建设,依法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和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利。二是加快建立我国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风险勘查投资。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健全完善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快探矿权投放,扩大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范围,依法规范“招、拍、挂”出让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加快企业引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快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逐步适应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发展。
3.3统筹找矿与环保二者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矿产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部署地质找矿工作,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改善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现状,使矿产勘查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一是进一步调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坚决退出禁止和限制勘查开采区域,做好规划调控。二是加强制度保障,根据新形势对资源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修改完善矿产资源补偿和“三率”动态跟踪监测等制度;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已探明巨量矿产资源的,实行资源储备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产业升级转型和民生改善,三是积极协调林业、环保部门,明确出台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政策措施,规范外部勘查环境,形成地质找矿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四是鼓励先进技术的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五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和谐矿区、绿色矿山建设,统筹兼顾矿产勘查开发、环境保护和群众利益。
3.4推动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指导找矿
科技创新是找矿突破的源动力,把创新驱动摆在地质找矿的核心位置,促进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发挥好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和矿山密集区开展基础性调查和公益性科研工作,促进地勘单位、科研院所与矿业企业的“产学研用”结合,重点解决影响一线找矿的关键技术问题与理论方法,提高指导找矿效率。另一方面,深化客观地质规律性认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和找矿成功经验,在成矿理论、找矿规律、物探、化探、遥感、信息和资源利用技术等专业上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加快国外先进勘查技术仪器的国产化研发,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和服务效果。此外,进一步完善科技指导找矿突破的工作机制,强化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组织经验交流与专家研讨,加快建立地质找矿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3.5强化主体责任,重视人才培养与质量管理
人才和质量监督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管理部门和地勘单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项目质量监督,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人才培养方面,应做好战略性顶层设计,加强地勘队伍业务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一线找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地质找矿领军人才、卓越人才和杰出人才。同时注重从高校教育人手,加强找矿一线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学,大力培育科学、专业、稳定的地质找矿勘探队伍,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人才短缺的现状。质量管理方面,加大整装勘查“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工作进度、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成果验收”的组织管理、评估和考核,加强从规划部署、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验收、应用评价等管理环节的过程控制,引入绩效评价、合同管理、奖励和退出机制、诚信体系建设等内容,提升项目质量和找矿效果。同时,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定期对全国技术指导专家进行工作部署与技术培训,建立专家汇报考核制度,保证野外指导效果。
4评述: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我国各行业均进入调整阶段,如何适应新形势成为当前地质找矿工作重点。本文从新常态下实现找矿突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地质找矿的工作要求,梳理了当前找矿突破面临的挑战,认为矿产勘查投入下降明显、市场开放不够、生态环保压力大、科技支撑找矿不足、项目管理与质量监督尚需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对此,提出稳定资金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与质量管理等对策建议,以保障新常态下地质找矿工作满足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