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大型体育场地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和解决方案研究

2016-05-30 10:43:38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王达盈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平136000)

【摘要】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公共场所,经常聚集着大量的人群,一旦发生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积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体育场馆。因此,对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势在必行。人群拥堵和交通疏散问题是体育场馆安全设计必须考虑的对象,本文对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薄弱环节;设计策略

  体育场馆的建设通常规模宏大且标新立异,地标效应与文化底蕴互为表里,直接反映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软实力。体育场馆一方面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公共安全提出了新的考验。体育场馆除了举办各种体育赛事,还经常承办各种展览活动,在体育比赛或者活动期间通常有大量的人员进入体育场馆,人群拥挤常常会导致踩踏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人群拥挤时一旦发生火灾,将使救援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而密集的人群也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这些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场面将极为混乱,后果不堪设想。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就成为了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融入公共安全的考量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赋予安全设计更加人性化和系统化的内涵,为大人流量公共建筑的安全研究确立新的目标。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在交通疏散方面所做的设计不够完善,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弥补这些薄弱环节的设计策略,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安全隐患的防范,建筑设计安全裕度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分析

 在大型体育场馆经常发生的各类公共安全事件中,火灾、烟气、爆炸等危急事件常常对人群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人多拥挤导致的踩踏事件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资料显示,人口较多且密度较大时,人群拥挤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很容易使人窒息,这种力甚至可以推倒墙壁。英国Home Office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表明;无论是水平方向的挤压或垂直方向的堆积都可能对人产生致命伤害,如果一个人连续超过15秒承受着6000牛顿的力,就会死亡;如果力有1100牛顿时,人大约能承受2~6分钟。据观察,体育场馆中最容易发生踩踏事件的的地方分别是观众厅的安全出口处和看台处的垂直走道。所以,我们将着重对这两个地方的交通疏散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1.1  安全出口

 通常体育比赛一结束,人们都急于离开体育场馆,这时就会有大量的人涌入相对比较狭窄的安全出口,导致安全出口的人群密度迅速增大,人群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严重时甚至造成人群的滞留,当越来越多的人员进入等待区域,就会造成等待区域的人流到达率超过安全出口的人流通过率,人们把安全出口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瓶颈现象”。通常,人员密集时体育场馆的人员流动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员相对较少,人们可以自由安全的移动;第二阶段,人员开始变得越来越多,难以前行,这时就需要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疏散才能保证人群顺利通过安全出口;第三阶段通常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第二阶段的成功疏散使得安全出口避免了拥挤,另一种是疏散失败,导致拥挤甚至踩踏事件的发生。

 其中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一个主要由疏散距离控制的人员流动过程,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则取决于现场人员的配合程度。若现场人员能听从指挥、耐心等待则能顺利通过安全出口。但现场人员若焦躁、不听指挥、随意挤入人群,则极容易导致现场出现拥挤踩踏事件。安全出口处的危险极大,非常容易形成“拱”效应。所谓的“拱”效应是指在人口密集时,除了会有许多人从正面有序的进入安全出口外,还会有小部分不遵守秩序的人从两侧插入拥挤的人群。这时,两边胡乱插入的人就会阻碍了正面进入的人员的正常流动,使得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人口都无法正常流动,使现场更加拥堵。当人群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越来越多的人会用力向前推挤,这样的推挤可能会使最前面的人突然进入到安全入口并通过。由于人群是在没有任何预备的情况下前进发生的,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人群失去平衡,乃至跌倒。若是出口处有台阶或者楼梯,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如果这时拥挤的人群还是无法得到有效疏通,则不久之后又会有新的“拱”出现,同样的问题则会再一次发生。

有的专家还用在一定时间内人群密度的变化来考察聚集和拥挤现象的出现。图1为出口内侧人员密度曲线图,图中简洁明了的显示了人员密度、时间、危险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每平方米的人口超过6人时,人群就呈密集状态;而人群一旦超过每平方米7人时,人们就会出现恐慌性的拥挤。然而从人员开始疏散到人群过度拥挤发生踩踏事件仅仅只有8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在观众开始离场的8分钟内不能有效疏散,使人们通过安全出口的话,观众就会产生焦躁不安、愤怒的情绪。英国的《绿色指南》是国际认可的体育场馆设计标准,这本书中也明确提到体育场馆的最大离场时间为8分钟。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观众不能在8分钟内顺利通过安全出口的话,极有可能发生恶性踩踏事件。

1.2  比赛厅看台的垂直走道

 台阶作为看台的纵向通道,它的坡度主要取决于看台规模的大小和视线升高值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观众坐席的排数随着看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看台规模越大,座席排数也会随之增多,这时,越往上的看台台阶的坡度就会越大,有时台阶的高度甚至会超过60厘米。如果一排座席的宽度为80厘米,一级台阶最多可以有3级踏步,那么每级踏步就会达到20厘米。这样的设计是非常危险的,不便于对观众进行安全疏散,极容易使观众不慎跌倒进而发生踩踏。

  一般情况下,纵向走道的台阶高度并不是按人们的正常行走习惯来设计的,台阶的每级高度通常是不相等的。如果人们在疏散时,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步幅,很有可能会失足跌倒。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疏散通道分为有看台纵向通道、台阶、楼梯等有高差变化的1类通道和有体息厅、走廊、出入口等没有高差变化的2类通道。向上行走时,1类有高差变化的疏散通道的行走速度应为无高差变化的2类疏散通道的0.5倍;向下行走时,1类有高差变化的疏散通道的行走速度应为无高差变化的2类疏散通道的0.5倍。但是,看台的纵向通道的台阶坡度并不像普通的楼梯一样是均匀的,而且台阶的两侧也没有可以支撑的扶手。所以,在看台的台阶上行走,只要稍不留神,就非常容易摔倒。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在前两类疏散通道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类看台纵向疏散通道,并且逃生时行走的速度应该比1类疏散通道低。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减少踩踏事件的发生概率。不同人员类型的逃生行走速度如表1所示。

 通常情况下,观众从纵向看台下向上行走比从纵向看台上向下行走要安全得多。因此,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体育场馆来说,疏散通道最好选择上行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摔跤,另一方面上行式的疏散通道可以增高看台下的三角形边角空间,使得看台空间更为宽阔。

2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的设计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大型体育场馆内安全出口和看台纵向走道两个方面以及现场的疏散管理方面提出防范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事故的策略。

2.1针对安全出口瓶颈处的设计对策

 经过考察,我们分析得出可以通过增加安全出口处门的宽度或者在瓶颈处设置缓冲空间来更好的疏散拥堵的观众。一般情况下,安全出口处门的宽度在1.2米到1,4米之间,根据边界宽度,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在门的两边各减去10厘米,这样安全出口处的门将会变得更加狭窄,最多能同时通过两股人流。假若我们在设计时增加安全出口的宽度,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同时通过安全出口,增加人员的流动率。为了能提高人流通过率,有的体育场馆甚至在安全出口处不设置安全门,广州新体育馆就是在坐席区和休息厅取消了安全门的设置,只有低矮的隔断,这样就使得比赛厅和观众厅仿佛连为一体,使空间更加开阔,更有利于进行安全疏散。

 目前,凹入式猫洞和无凹入式出口是国内体育馆在设计看台安全出口时普遍采用的两种方式。无凹入式出口的设置前提是下层看台处最后一层台阶的地面标高和看台第一排的台阶板底的标高的高差要大干2.2米,这样才能使观众可以正常的通过。一般情况下,体育馆实现无凹入式出口的方法是利用步级数比较多的小楼梯来与上层的观众看台进行连接。如果安全的宽度为2.4米,那么就能同时通过4股人流,并且对应区内的人数也相同。有研究者在这种假定情况下对凹入式猫洞和无凹入式小楼梯、有横向走到和无横向走到折四种设计对人流的疏散作用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研究显示,无横向走道设计的缓冲空间要比有横向走道设计的缓冲空间小,而小楼梯式的缓冲空间相对于猫洞式的缓冲空间来说显得更小。

2.2针对纵向走道的设计对策

 一般情况下,在看台的台阶采用防滑设计,如在踏步上加上防滑条;台阶的坡度过大时则可以通过在两侧加上扶手来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是通过构造性措施来避免跌倒现象发生的设计理念。通过比较得知上行式的疏散通道设计更加安全,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上行式通道对观众进行疏导,将观众引入看台顶部的宽阔空间,在顶部空间对观众进行二次疏散。此外,侧边式坡道也是解决人员疏散问题的较好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坡度较小、便于行走的坡道设置在弧形看台的后面,这样观众就可以通过纵向坡道走到外侧的侧坡道,再从侧坡道顺利地从上到下进行疏散。国内的哈尔滨体育会展中心的体育场和国外的雷里体育馆、耶鲁大学冰球馆和代代木焦球馆等场馆都通过设置侧坡道的方式巧妙地对观众进行疏散。这种疏散方法可以使观众从体育场馆内直接进入二楼的室外平台,并且二楼的一圈环道同时环绕了比赛厅,便于观众对号入座,使观众在比赛厅外就确定了自己的座位,直接从相应的入口进入,不用再进入到看台内才寻找座位。根据英国的《绿色指南》的规定,将看台纵向通道或者坡道的双人走道的宽度从原来的1.1米调到1.2米,将更加有利于人员的疏散。

 通常,只有观众到了最终安全区域,才算完成了对观众的疏散,消除了危险。但是,究竟哪些地方才是最终安全区呢?现有的有关规范并没有对安全区做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体育场馆外的广场、空地甚至是道路看作是“永久安全区”;而体育场内的看台区,人员最密集,最不利于人员的疏散,我们将此区域视为“不安全区”;而体育场馆内的其他区域,如观众休息厅、宽阔的比赛场地在一段时间内是安全的,因此被视为“亚安全区”。在将人员从“不安全区”疏散到“永久安全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可以充分利用“亚安全区”,当观众较多、情况比较紧急时,工作人员就可以将人流疏散到宽阔且人员密度低的中央比赛场地或者观众休息厅,这样就能有效分散人流,使这部分观众在这些“亚安全区”稍作停留。一旦安全出口处的情况有好转,工作人员就可以有序的将这部分稍作停留的观众疏散到外围“永久安全区”。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不安全区”和“亚安全区”之间设置相应的安全逃生通道,有效、快速的进行观众的安全疏散。

2.3现场的管理和控制对策

 体育场馆的观众能否得到安全疏散,不仅取决于体育场馆的设计,观众的素质和组织者的组织、应变能力也对其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首先,观众的素质受到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疏散过程中,观众的素质越高,越能听从组织者的安排,遵守秩序,有条不紊的通过安全出口,避免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其次,观众的素质还包括观众在危险发生时做出的反应和观众的个人安全意识等,如果观众能进行基本的自救或者互救,也能大大降低危险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全民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的普及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此外,组织人员的组织应变能力对安全疏散与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组织者不能有效的控制人群,有序的疏散观众,再加上发生事故时又没有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这样就非常容易造成人员拥挤或者混乱,严重时甚至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所有组织管理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技能和应急管理的相关培训,同时组织管理人员还应在每次活动前制定好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根据原先制定的方案,有效的疏散人群。只有增强体育场馆设计的科学化、提高观众的素质、加强组织管理员的能力,才能真正有效的减少乃至避免疏散过程中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大型体育场馆交通疏散的薄弱环节分析可知,安全出口和比赛厅看台的垂直走道是最容易发生人群拥堵事故的薄弱环节。安全出口的瓶颈问题可通过通过扩宽安全出口门宽、瓶颈处设置缓冲空间的设计思路来尝试解决。而对于纵向走道的问题,可通过构造性措施来改善:台阶地面采用耐磨防滑的材质或涂料;在踏步上增加防滑条;台阶坡度较大时应在通道两侧加安全栏杆扶手等方式来解决。在疏散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注意大型体育场馆内的现场管理和控制。

关键字:

上一篇:城市体育休闲空间与交通协调布局研究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