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宛,张时聪,徐伟,孙育英,王伟
(1.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124;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摘要]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关于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本文根据《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将上述名词统称为超低能耗建筑)的相关研究并建设典型示范工程,国内也逐步研究开展相关工作。超低能耗建筑大范围推广的关键之一是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到基于能耗指标控制的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相关研究,提炼出3种科学通用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一关键参数限额法、双向交叉平衡法和经济环境决策法,并系统分析了每种方法的设计流程、设计要点及适用性,对最佳案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超低能耗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能耗指标;设计流程
0 引言
2000年以后,国际上开始推动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刚刚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也针对节能减排问题制定相应目标。通过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的实践,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已经制定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目标的路线图及办法,并逐步推广基于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然而,目前国际上多是针对某一设计案例或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缺少系统化、通用性强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指导方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已有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相关研究的必要流程及关键问题,提炼出3种不同流程、不同要点、不同适用特性的通用方法,协助超低能耗建筑在国内的实践,由此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发展。
1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
1.1 传统建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设计沿用传统设计方法,即依照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以我国现行的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各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例,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筑、暖通及电气专业的节能性能指标,包括热工参数限值,空调系统形式及设备能效限值等。
传统设计方法以相关设计标准为原则,满足业主对建筑各项功能需求为核心,各专业分别实现自身职责(团队分工示意图可总结为图1所示)。此种设计方法特点是分工明确,设计人员只需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照方抓药”,做出“合规”的设计,保证满足建筑功能。然而,应用传统设计方法来达到超低能耗建筑目标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满足功能和安全性要求的同时传统设计经常出现设计偏大,造成设备闲置、系统庞大、能源浪费、成本过高等问题。
2)现有设计标准大多分散在各专业标准体系中,多数节能条款嵌入分专业的技术标准,导致众多孤立节能技术的堆砌,并不能实现预期节能效果。
3)对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的要求不能最小化建筑能量需求和促进高标准建筑材料的研发使用。
4)不利于设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设计、最大化提高能效。
1.2超低能耗建筑
目前,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一种形式,德国被动房被广泛接受,通常其最大供热负荷不超过10 W/m2、供热、制冷能耗需求量均不超过15 kW.fi/( IIl2-a)、年一次能源总消耗(包括生活热水、供热制冷和烹饪)不超过120 kW-h/( m2-a),由此可见,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不同在于从仅仅实现建筑功能到最优化建筑性能的提升,即实现满足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
以能耗为控制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以理解为:各分支专业均以优化建筑性能以及达到终极能耗指标为中心(团队分工示意图见图2),通过充分利用建筑周围自然条件,各专业交互配合提出满足建筑功能及能耗指标的建筑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以及高效设备及系统方案,对其最终运行能耗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得出每一栋建筑最优化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对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基于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有以下特点:
1)以能耗指标为导向,协调各专业充分发挥设计师主观能动性。
2)初设阶段严格把控建筑形体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最小化建筑能源需求,以能耗指标为导向,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相结合,同时对场地周围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储能技术和能量回收技术潜力进行研究。
3)不规定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具体节能措施,以建筑能耗表现为终极目标优化整合适用节能技术和设计方案。
2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流程及技术优选研究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设计流程框架的研究,第二类是节能技术优选研究,第三类是其他设计相关研究。
2.1 设计流程框架研究
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中,很多研究人员根据应用地域、技术水平、国情不同,对超低建筑的设计流程进行研究,目标是为某一具体建筑或某气候类型下的建筑提供一个基本的设计概念和流程框架。
Mathieu David基于法国被动房设计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热带地区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法国第一栋海外零能耗建筑建造中,达到能耗指标低于50 kW h/m2的水平。该流程强调各部门协同设计、高水平设计工具应用与经济适用的方案,并注重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清华大学宋晔皓提出了零能耗建筑Decision-Design-Feedback Phase Process的设计思想和基于合作的设计( collaboration-based design)流程,并将其应用于北京水禽馆的建设,将热负荷峰值控制在11.1 W/rri2、将尖峰冷负荷峰值控制在8.1 W/ni2。基于合作的设计(collaboration-based design)流程,如图4所示。
David Pudleiner基于某工厂建筑实例,提出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应用此方法对31种建筑设计方案及13个建筑参数进行优选来提高建筑能效。提出如图5所示设计思路。
Mohamed Hamdy提出建筑节能措施(energy-savlng measures.ESMs)和可再生能源系统(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RESs)的有效组合可以实现建筑零能耗。第一步算得建筑各参数和系统的最高效组合,第二步算出一次能源消耗( primary-energyconsumption,PEC)和全生命周期(life cycle cost,LCC)最优组合,第三步最优化光热和光伏系统,从完成建筑的最优化设计,依据此种方法,芬兰寒冷地区独栋建筑可以达到实际能耗70 kW.h/(m2.a)。如果加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能耗可以降到更低。
卢月红针对可再生能源部分,基于遗传算法将CO2排放量、总成本、电网连接因子三者综合考虑,可直接得到设计最优结果,但不能为设计者提供具体设计参数的修改意见;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将3个目标函数平行考虑,可以给出设计者指导意见。
2.2 节能技术优先性研究
在设计流程研究的基础上,有专家开展了对超低能耗建筑元素求解最优值、求解被动技术措施最优值的方法探究,为超低能耗建筑具体的设计步骤提供参考方法,具体如下:
龚新智将中国依据气候条件分为7个区域,使用正交法和列表法以能耗为目标函数得到7种被动技术措施适用的优先性排序,包括外墙厚度、外墙保温厚度、屋顶保温厚度、窗户朝向、窗墙比、玻璃类型、日光温室深度宽度,指出除了夏热冬暖地区,屋顶保温厚度、外墙保温厚度对能耗的影响分别占到70%和10 %,应优先考虑。
Seoung-Wook Whang基于既有的31栋节能建筑展开对20种被动技术( passive design elements,PDEs)的研究,得出优先级较高的七种被动技术组合分别为南向窗加北向墙体的保温、自然通风、气密性、三层真空玻璃、外保温系统、建筑分区以及外保温系数。对优先性强的因素进行优化可将C02排放量减少80%,供暖能耗降低到一般建筑的25%。
孙永军提出宏观参数系统敏感性分析方法(systematic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acro-parameters).逐一分析设计关键参数对零能耗建筑各系统规格的影响,得出影响最大的参数是室内设定温度、系统性能系数及室内得热密度,影响最小的参数是墙体厚度、窗墙比,渗透率及风管能量损失。
Bryan Eisenhower建立“Meta-model”新模型(图6所示),为建筑设计提供最佳参数取值,得出在以建筑能耗和舒适度为目标函数下最具影响的前20名建筑元素。提出用不确定性分析( uncertaintyanalysis,UA)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SA)的方法缩小建筑才参数取值范围可以更加有利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参数的选择。
Evola探究适用于温带地中海气候低层住宅零能耗建筑设计的有效技术措施,得出增加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使用低辐射玻璃、窗外遮阳、自然冷却、热泵作为能源供应系统以及太阳能集热器供给生活热水都有良好效果。并将其应用实际案例最终达到每户仅用6.5 m2的光伏系统,仅增加6%初投资即可实现零能耗。
2.3其他相关研究
Rabin Bldg基于室内空气质量、声学、光学等原则提出基于性能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PBD),此种流程适用于大多区域。并强调性能化设计必须发展仿真设计工具和性能测试方法,遵循将用户、市场以及业主三者综合考虑的设计理念,PBD的流程如图7所示:
Kapsalaki建立了适用于住宅的方法以及生命周期成本( life cycle cost,LCC)和初始成本(initialcost,IC)的估算方法及相应计算平台,得出在建筑设计初期进行经济性评估的重要性。数据显示考虑当地气候、经济条件和建筑内生能源后,在温和气候最优和最差经济性比值可达到3:1,寒冷地带甚至达到6:1。尝试用平台结合当地经济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内生能源来评估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案可行性。
Mohamed Hamdy还研究以C02排放量和投资成本作为目标函数,结合GA算法和MATLAB仿真,以冷热源、热回收形式,建筑围护结构参数为变量,计算出对于两层住宅建筑及其暖通空调系统的最佳设计方案,相比初始方案减少320/0 C02排放量和26%初投资
Maurizio Cellura基于意大利第一栋近零能耗建筑“the Leaf House”探讨不同计算方法(包括中机能源及一次能源使用量)下建筑能耗量是不同的,如果要符合各定义的要求就需要对光伏系统、围护结构等进行再设计。
Ravi S.Srinivasan提出可再生能源能值平衡法( renewable emergy balance,REB),注重建筑设计之初的可再生能源设计最大化利用,从新的角度说明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4小结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以能耗为导向,针对某一建筑分析其设计流程。设计流程共同点在于强调一体化的设计概念、协同设计。但设计流程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地区、基于某一建筑案例得到,建筑类型及所在气候具有特殊性,结果的推广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如适用于所有类型及地区,要点需进一步明确,并增加其通用性。
2)以能耗为导向,针对某一建筑分析确定各参数取值(范围)或各种被动技术重要性。其中给出了一些设计超低能耗建筑适用的设计措施。但这只针对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的一部分进行探究,缺乏对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的思考和指导。
3)以能耗、环境、经济性为目标,针对某一(类型)建筑考虑经济可行性及环保效果,确定最优建筑设计方法。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可行性提供指导,但是对设计细节指导不够。
3 超低能耗建筑的通用设计方法
对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并不需要一些刻板的技术指导,套用基于单独案例得到的方法到超低能耗建筑的性能化设计中去有一定困难.基于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需要的是能够凝练建筑设计要点的通用性强、引导性强的方法和完整设计流程的指导。
为推进建筑节能,协助指导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本文分析总结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与典型案例,依据目标函数的不同,加以考虑建筑所在地气候特点差异,提炼出适用于超低能耗建筑通用的3种设计方法:关键参数限额法、双向交叉平衡法以及经济环境决策法。对各种建筑及不同气候类型下设计超低能耗建筑的要点、流程及步骤给出指导。
3.1 关键参数限额法
关键参数限额法即以减小建筑耗能为导向,充分利用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关键元素(外墙、屋面、外窗的传热系数、气密性)指标,结合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基本满足用户舒适条件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不强,无需过多模拟计算,实质上是对现有节能标准控制指标的提升,应用此种方法旨在使建筑具备达到超低能耗建筑的潜力。
应用关键参数限额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和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提高。外墙、屋面、外窗、楼板这些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需达规定数值,由此极大限度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以及气密性;
2)充分利用被动式技术节能。如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和室内非供暖热源的利用,显著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和对机械系统的依赖;
3)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有效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和热环境。
该方法流程图如图8。
3.2双向交叉平衡法
双向交叉平衡法即以能耗指标、舒适度指标为导向,在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和高效新风热回收的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筑消耗的能量由可再生能源来提供,从而达到能量供需的平衡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中通过改变建筑朝向、窗墙比,将建筑本身围护结构与系统设备、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能源有效组合。通过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能源供需的平衡,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舒适要求。
应用双向交叉平衡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充分优化被动设计手段。调节建筑体形系数、内外遮阳、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等,严格把控建筑围护结构参数限值,最大限度减小建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
2)主动优化提高系统性能。利用新型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效,如节能灯具、变频风机或水泵等的应用;
3)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需求的能量尽可能多的来源于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该方法流程图见图9。
3.3经济环境决策法
经济环境决策法即以能耗、舒适度和经济性3个指标为导向,通过对建筑本身围护结构的优化,以及有效利用周围环境以及可再生能源,考虑经济可行性因素,不断优化建筑设计方法,直到找出使建筑物各项指标满足的设计条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3个指标平行考虑,需要循环迭代的计算和定量的分析,在最优化目标函数的同时满足业主和用户的需求。
应用经济环境决策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同时满足3项设计指标。建筑设计初期要同时设定能耗指标、经济性指标和环境优化指标,围绕这3项指标进行设计;
2)充分主动优化设计。循环迭代优化,得到单个参数的最优取值,系统设计方案及运行方案;
3)经济可行性分析。决策节能与投资的关系,选择合适方案。
其流程图如图10所示。
3.4小结
关键参数限额法、双向交叉平衡法以及经济环境决策法是可以实现超低能耗目标的3种通用设计方法,并且都不受建筑类型限制,应用领域包括办公、住宅、学校、体育馆及工业用房,并且既有建筑也可依照3种方法提升节能效果。
关键参数限额法是3种方法中相对简单基础的方法。对关键元素进行限额也是设计超低能耗建筑最基础的一步。推荐使用在对舒适度要求不高的小型公建、住宅的设计上,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来降低运行费用,获得基本舒适的室内环境。
双向交叉平衡法相对关键参数限额法复杂,在设计思路上除了强调通过建筑被动设计和主动设计获得建筑元素优选设计值外,还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可再生能源。因此对耗能量较大、有条件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场所使用。
经济环境决策法是3种方法中考虑最周全、相对最复杂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考虑节能收益比的大型建筑。因为此方法可给出业主和投资商量化的节能效益、成本增量和回收年限,避免了不计成本的盲目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情况,解决了业主关心的经济性问题。
4 典型案例研究
上文已经提炼出3种通用的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对于特定建筑如何套用上述方法有效实现节能,下面给出参考案例。
4.1 中国新疆“幸福堡”商业综合楼
“幸福堡”位于中国新疆自治区,建筑区域7667.9m2,地下两层(包括车库超市),地上六层(包括商业餐饮和酒店),其中被动式建筑面积为436 1.6m2。其建成标志着中亚严寒干热气候区有了第一栋接近零能耗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也是中国第四栋获得被动式建筑认证证书的建筑。“幸福堡”采用关键参数限额法设计,以建筑能耗目标为导向,生活热水、供热、供冷和生活用电总能耗限额为54 kW·h/( m2 -a),耗能仅为每平方米1.5 m3燃气,设计流程如图8,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规定围护结构热工参数限值,以及防止热桥、加强隔热的措施。外墙、屋面等围护结构K值上限为0. 15 W/( m2.K),窗玻璃K值上限0.80W/( m2.K)。设计人员需在设计图上详细注明建筑边缘,转角,连接和缝隙等部位的设计详图。无法避免的热桥K值上限0. 01 W/( m2.K)。另外,屋顶增加了绿化设计用于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供热管道、设备要求做保温,严格密封处理。
第二步: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中,尽量利用自然冷源和自然光,减少空调和照明能耗。一至三层设有中庭,采用电动开窗器和电动外遮阳,保证建筑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
第三步:在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中,注重结合建筑需求最大化系统能效。具体措施如下:
1)制冷空调系统:建筑处于严寒干热气候区,夏季尤其需要保证空气品质,降温加湿,因此制冷空调系统选用高温水和干工况,采用地面辐射供冷,供回水温度16—21℃。高性能冷水机组设计工况下系统能效达到14.9,且不结露。
2)供热空调系统:采用落地式冷凝模块低温和高温燃气锅炉为建筑供热并提供生活用水。一次侧循环水泵耦合连接二次侧变频节能水泵,可根据负载、室外气温、自动调节锅炉工作数量及每台锅炉的输出功率大小。高温燃气锅炉可提供60—80 aC热水,最高热效率可达97. 4%。
3)新风热回收机组,热回收效率高达75%,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和能源的节约。该项目设计要点是保证关键指标不超过规定限值,进而达成终极能耗指标。德国度纳幼儿园、哈尔滨溪树庭院的实现都使用关键参数限额法进行设计,通过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严格把控,不需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同样可以达到不超过120 kW - h/( mz.a)的能耗指标。
4.2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办公大楼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办公大楼(Research Support Facility,简称RSF)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是一栋20 000 lIl2的办公建筑,可容纳多达800人办公。项目旨在创造一个可推广的超低能耗建筑模式。该工程是史上LEED得分最高的建筑,2011年被评为LEED白金级,是绿色建筑的典范。RSF注重一体化设计,建筑设计相关部门以预定的性能指标、成本、占地以及时间为目标开展工作,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试系统进行。
RSF大楼采用双向交叉平衡法设计,最终达到建筑能耗仅为111 kW-h/( m2.a),其中包括一个消耗建筑1/3能耗的数据中心。设计流程如图9所示,设计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为建筑周围环境分析:设计师根据建筑所在地干冷、以供热为主导,通过分析地理位置选用H型设计,已获得更好的采光条件。结合AutodeskEcotect Analysis软件详细分析建筑各方向太阳辐射情况与风向频率,确定建筑形状与朝向,并为照明和通风的被动设计奠定基础。
第二步为被动设计:首先保证围护结构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墙、屋顶和窗体K值分别为0. 053W/(m2. K)、0.03 W/( m2. K)和0.41 W/( m2. K).自然通风和采光依赖于蒸发太阳能集热器和节能窗体实现。自然采光通过采光窗和观光窗结合实现最优化,采光窗用于自然光的摄人,观光窗用来控制遮阳和炫目,92%的建筑区域可仅依赖日光照射满足所需。
第三步为主动优化:各系统都与智能高效的自控系统相结合,通风系统结合C02浓度传感器控制通风启停。采用顶板辐射方式供热供冷,存储利用绝缘预制混凝土蓄热墙、热回收装置、数据机房和蒸发太阳能集热器的热量。照明方面结合智能控制系统,最小化能耗。
第四步可再生能源应用设计。完全使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结合“Nrel PV watt”软件设计优化光伏系统。该项目完全围绕双向交叉平衡法流程设计,以能耗为控制指标,结合优化仿真软件做到了采光、通风的精细化设计。此方法西雅图最环保的办公楼Bullitte Center、中国的天津生态城公屋、CABR超低能耗办公建筑项目上也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4.3韩国零碳绿色家园
韩国零碳绿色家园( Zero Carbon Green Home)是位于韩国首尔南部的一栋8层的居住超低能耗建筑,内有122户独立住宅及公寓建筑。
该项目采用经济环境平衡法设计,以能耗指标、环境指标及经济指标为控制指标,并结合对周围环境的利用、建筑本身围护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性分析。其流程图如图10所示,设计过程分为以四个步骤。
第一步为被动设计:高性能超真空绝热Low-E玻璃窗系统K值达到0.8 W/( m2.K),这种做法使得通过玻璃的热损失减少60%~70%;墙体K值为0. 15 W/( m2.K),高性能保温材料导热系数0.004W/( m- K),是传统墙体保温效果的3倍;高性真空绝热保温门K值为0.6 W/( mz.K);热桥损失保证在0. 01 W/( m2.K);窗子的布置使建筑各房间在白天可以保证自然采光以及穿堂风,利用C02探测器控制每个房间的通风量,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达到建筑单单用被动技术措施即可节约采暖能耗80%的效果。
第二步为主动优化:冬季只需要用小型锅炉供应采暖和生活热水,同时使用热回收装置。在不供暖的情况下房间可靠太阳辐射保持室内平均温度维持在20℃左右。夏季设置外遮阳百叶帘使室内平均温度波动保持在1—2℃左右。照明方面使用自然采光、人工照明和光感传热器结合控制。
第三步为可再生能源应用设计。从能源供需角度比较决策光伏系统的参数和面积,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冬季光伏系统年产能可达46 000 kW-h,相当于提供传统公寓85%的能源用量。被动设计加上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最终可达到降低85%能源使用的目标。
第四步为经济性评估:零碳绿色家园在设计初期提出了一个成本回收周期的构想,提升15%的初投资成本,回收周期为15 a。这一步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零碳绿色家园的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C02排放量减少了90%,供热和照明能耗降低了85%,另外初投资增量成本可保持在20%以内,回收周期约为10 a。除零碳绿色家园之外,丹麦哥本哈根绿色灯塔、韩国多户型住宅等都基于经济环境决策法设计,取得良好成效。
5 结语
本文基于对现有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文献与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提出3种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梳理了传统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在设计理念与方法上的异同,说明了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应用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上的局限性,明确了研究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对推进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作用。
2)国内外学者多针对案例进行研究,难以对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提供有效指导。本文提炼出适用于超低能耗建筑的基于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关键参数限额法、双向交叉平衡法以及经济环境决策法,并说明设计流程以及适用性,弥补了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的空白,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实践提供必要的参考。
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本文的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超低能耗建筑形式在国内的推行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1)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建筑风格迥异、资源不同、经济水平发展不均。当前不同气候区域都已有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环境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分析适用于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2)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实现超低能耗建筑还在学习阶段。目前示范建筑多使用德国被动房能耗指标。但我国建筑形式以及居民生活习惯多与德国不同,对K值的测试条件、室内舒适度要求、超温频率及计算面积方法与德国均有差异,因此制定适合于各地区的科学的各项能耗指标工作亟待开展。
3)国内对超低能耗建筑的性能认定工具和手段的相关研究较少,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急需实现产业化和标准化,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市场化、降低相关成本也是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实施的关键之一。
上一篇:不同底材上制备的CrCuFeMnSiAlx高熵合金的组成和性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