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2016-05-06 14:17:44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杨勇,王娟,刘凌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摘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主题,也对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合作、添动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预计未来,我国物流业将呈现结构调整、网络深耕、技术升级、产业联动四大趋势。本文结合美国90年代物流业发展经验,提出转变思想认识、工作重心、行业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物流业;发展趋势;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物流业发展的主线从规模扩张转向转型升级,进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深度调整期,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主题。而推动物流业发展,也成为新时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重大工程。

1“新常态”对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判断,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本质是我国在追赶进程中迈向更高阶段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一是增速变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维持在7%~8%之间;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力量,从工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强国,区域发展也由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发展;三是动力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总的来看,经济“新常态”体现了我国经济从数量扩张型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型增长阶段的转变,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经济增速放缓要求物流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物流业的产业效应更加明显,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为11.1%,占GDP比重约5.3%。根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7.5%左右,既说明了物流业大有可为,也要求了物流业不断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发展后劲:一是更加强调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增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二是更加注重物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城市配送等领域,激发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又要走出国门,到海外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1.2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物流业成为产业升级新助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产业结构调整既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也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是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领域,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意义重大:一是要主动融入产业物流供应链,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发挥协同效应,打造绿色供应链,以完善的物流供应链支撑强大的产业发展链;二是向国际供应链拓展,借助全球价值链引导供应链优化发展,以先进的物流技术与优质的物流服务支撑产业集聚,逐步实现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递进。

1.3  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物流业成为国际、区域合作新纽带

 中央在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后,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区域发展新棋局,为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广阔空间。物流活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在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物流业发展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加快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对区域物流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一体化运作,改善物流网络的通达性和服务水平,从而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实现国与国、省与省之间政策的互适性,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

1.4  发展动力转变要求物流业成为创新驱动新领域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逐步减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为迫切。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物流业是同信息技术融合较早、较深的领域,随着“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的形成,物流业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之一,在发展中应该做好两个加强:一是加强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推进物流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切实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二是加强跟进“互联网+”新形势,引导和规范新业态,形成以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方式创新、体系创新等多元创新为动力的物流发展全新格局,促进我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

2  “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的趋势预判

2.1物流发展增速放缓、结构性调整,重点领域发展提速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短期稳增长政策、中长期改革及结构调整政策的结合下,物流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随之降温,如图1所示。2014年,社会物流需求系数(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为3.35,是近十年中除2008年金融危机外的首次下滑。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带动了生活消费物流需求发展提速,2014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需求总额同比增长达到了近33%。相比之下,钢铁、煤炭等与生产资料相关的物流市场持续低迷,物流业“黑冷白热”的趋势明显。随着物流需求的结构调整,近年来电商物流、快递快运、冷链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物流发展的热土。2014年,我国电商物流园区数量已经超过了510个,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快递业第一大国。冷链需求市场规模也进一步增长,2014年达到了1.12亿吨左右,同比增长了近22%,全国冷库总量达到了3320万吨(折合83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了约36.9%。冷藏车产销量达到2万辆,比2013年翻了一番。

2.2  物流发展“向西、向下、向外”,跨区域合作加强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2014年,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到481万千米,支撑了物流网络渠道开始深耕细作,不断向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农村延伸。据统计,2014年农村新增快递网点近5万个,农村包裹超过20亿件,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差距逐步缩小,如图2所示。加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资源跨区域整合的共同推动,促进了物流要素跨区域流动,尤其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区域战略的提出,推动物流网络在区域的分布更加均衡。此外,亚太经合组织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也全面打开了我国国际物流的渠道和空间,有助于我国物流进一步与全球接轨。

2.3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物流业深入融合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不断创新与渗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货运APP已经超过200个,物流业的线上(信息网络)与线下(实体网络)的融合共生趋势明显。同时,物流装备市场的驱动主体由叉车、托盘、货架等普通物流装备,逐步转向智能穿梭车、自动分拣系统、感知与识别系统等以智能、绿色为创新方向的物流装备。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2014年超过6000亿元,自动化立体库保有量超过2600座,输送分拣设备市场规模超过35亿元,我国物流系统设备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如图3所示。

2.4多业联动继续深化,供应链一体化趋势明显

我国有效物流需求与有效物流供给“两头不足”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供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打造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关联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的2014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我国物流外包比例持续提高,2013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成本比上年增长13.5%,占企业物流成本的62.9%。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中心于2014年对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情况的调查,多业联动的合作层次从运输、仓储、配送业务已经向集中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等高附加值增值业务、个性化创新服务拓展延伸,如表1所示。

3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的借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3.2%,90年代美国在劳动力成本增加、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环境下,GDP的平均增长率则达到4.3%,一度还达到5.8%,失业率降到4.8%。考虑到我国人口红利期终止和信息革命浪潮持续,从美国经济90年代的复兴经验出发,总结和提炼这段时期美国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3.1信息技术是物流业升级的加速器

 在信息革命浪潮下,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依次带动从高科技子行业到传统大产业的转型升级。9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lectronicData Interchange,EDI)、集装箱识别系统(TagIdentification)等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被美国在场站管理上广泛应用,方便了集装箱运输的流程计划安排、实施跟踪定位,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美国商用车辆信息系统和网络(Commercial Vehicl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Network,CVISN)也逐步建立了交通信息共享交互框架体系,有效保障运营车辆运营的安全、高效和经济。我国物流业是与信息技术融合时间较早、融合程度较深的领域之一,“互联网+”将为我国物流业带来重大变革。引导和加快信息技术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将有效推动物流业现代化建设。

3.2多式联运是物流业提效的突破口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基础环节,其效率提升对物流业运行效率意义重大。美国将多式联运作为战略导向,1991年通过的《综合地面运输及效率法案》(又称“冰茶法案”,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Efficiency Act)中,提出建设高效环保的国家多式联运体系,以提升美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1996年,美国运输部发布的五年战略规划(DOT Strategic Plan FY1997-2002)中,将多式联运定义为美国运输系统四大特征之一。在2000年和2006年发布的五年战略规划中,分别提出通过发展多式联运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改善多式联运衔接水平来提高国际运输效率的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以阿拉米达运输走廊为例,因交叉路口引发的延滞减少90%,列车噪音减少90%,列车废气排放减少28%,列车运行时间减少30%,列车等待减少75%。在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中,交通运输具有基础和主体作用,借助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成网的契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将显著改善物流业设施网络衔接不畅、运输组织效率偏低等瓶颈问题。

33政府支持是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力

 物流业发展往往依托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且公共性强,单纯依靠市场难以有效推动,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例如,美国运输部明确提出强化沟通枢纽港站与国家公路网的连接通道的投资,以提高港口、铁路、机场的集疏运能力。为此,美国运输部对全国港口、机场、货站等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确定了全国616个多式联运物流节点,并为其设了1222英里的公路专用线。1999-2001年,美国政府用于连接通道的投资高达到9.49亿美元,通道每英里投资高达10.21万美元,为物流业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目前,国务院提出引导带动更多社会投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并在“十二五”期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未来继续保持和加强政府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形成政企合力推进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4“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要求、趋势为导向,结合美国90年代物流业发展经验,建议物流业发展中注重在思想认识、工作重心、行业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模式四个方面的转变,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充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作用。

4.1转变认识,从战略支撑到战略组成

 中央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后,先后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物流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物流业战略性产业地位,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也成为三大战略实施的重点组成之一。因此,物流业需要更加积极对接经济社会的新形势、新战略,提高全局意识、主动作为:一是加快物流业与国际的对接,通过高效便捷的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和服务网络支撑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强物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布局,适度超前,提高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软实力;三是加深物流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形成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4.2转变重心,从设施建设到服务提升

  以往的物流业发展重心以设施建设为主,随着近年来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整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发展重心已经逐步从规划建设加速向实施运营转移。以物流园区为例,根据第四次物流基地(物流园区)调查报告统计,2014年全国物流园区统计共1210个,其中投入运营的有857个,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509个,占比提高了25%。因此,物流业需要将重心从打破“硬约束”转向提升“软实力”,适应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物流服务需求: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加快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支持发展“智慧物流”;二是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干线支线之间基础设施衔接和运输服务接力,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畅通货物中转的“中间一公里”;三是加大对末端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关平民生的领域为重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和“最先一公里”。

4.3转变方式,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是“新常态”的核心内涵,而物流业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同时,由于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加之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处于粗放扩张阶段,物流业自身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之一。因此,物流业需要整合优化资源,加快转型:一是引导中小企业通过联盟、联合、兼并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鼓励大型企业网络化发展,提高物流业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广“绿色物流”理念,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的潜力,提高物流装备节能、环保、安全水平。

4.4转变模式,从各自为战到区域协同

 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需要物流业加快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一是建立制度化的物流协调机制,实现协同区域的政策对接、信息对接、标准对接、法规对接,促进区域物流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二是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在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化、高效低耗的物流联系纽带,加快资源高效顺畅流动,改变部分地区有点无网、有网无量的状况。

关键字:

上一篇:“十三五”我国煤炭运输发展与对策

下一篇:考虑抗差状态估计大误差点的电网可疑参数辨识及其应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