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在留守儿童中,利用父母的内疚补过心理,当自己需要钱时他们会给自己无条件的寄。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失落感、遗弃感、自卑感自然产生,使其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加上好奇心理,自我约束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就会引发出许多心理问题来。
关键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解决措施
所谓“留守学生”就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托管)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是年龄普遍在12—18岁之间的青少年,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危险期和动荡期,具有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不良言行最终缘于不良心理。因此对留守学生不从不良心理矫正来谈言行转化,就像古语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样,会使种种努力事倍功半,甚至徒劳。因此,只有加强心理教育,矫正了他的不良心理,他的行为才能得到根本改变,解决好家庭教育脱节问题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一、现状分析
1、寄人篱下,自卑心强
当家长把孩子托给学生自己不熟的人后,学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在别人家嗔吃嗔喝,什么都依赖人家,做什么都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认为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从而导致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恐惧、自卑心较强。
2、任性、散漫、逆反心理强。
“留守学生”放学后不愿回家,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搭在一起,养成任性、散漫的习惯,甚至和他们一起干些违纪犯罪的事情,以此来发泄不满情绪,对社会表示出自己的逆反心理。
3、相互攀比、虚荣心强
在留守儿童中,利用父母的内疚补过心理,当自己需要钱时他们会给自己无条件的寄。因此在生活中会出现乱花钱,同学间进行攀比,比出手大方、比牌子、比消费等,没有钱后想方设法的向父母要钱,谎称什么资料费、补课费等。当得逞后,会变本加厉的继续。这种现象助长了学生的虚荣心,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很多不良心理。
4、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学生”从小离开父母,学习比较被动。当他们遇到学习难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朋友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5。留守学生安全状况不容忽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照看,但也有个别的学生,特别是女孩,家长让其独自留在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他们年龄不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
除此外还有自私自利、蛮横霸道、冲动暴躁等不良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任何一种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结果。那么,造成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社会因素是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行政部门没有很好地从财力、物力上支持农村教育,重视农村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从社会舆论上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社会治安部门和文化职能部门由于工作不力,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允许和容留留守学生进入网吧、影视厅、歌舞厅等,导致了留守学生逃学后有一个避风港。
3、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学生得不到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关爱,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下,留守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痛苦等病态心理。为了摆脱孤独,祛除痛苦,寻求心理平衡,他们有时会产生冲动,以“标新立异”、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来表现自己,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自认为合适的“位置”,直至引起同伴的注意。当留守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由于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孩子的管教鞭长莫及,很难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到防微杜渐。这样留守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矫正下,自由自在无限制地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留守学生缺少关爱和管教是其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4、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监护不力,造成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偏差。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很多人都片面地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便承担了教育留守学生的重任。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为了挣钱来养家糊口而外出打工,孩子缺少关爱颇为可怜。于是他们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而是过分地溺爱,想以此来抚平孩子心灵的疤痕,但效果恰恰相反。孩子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溺爱当作孤独、痛苦心灵的寄托。在这把被歪曲了的“保护伞”下,这些留守学生的不良行为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因此隔代的不良教育也是产生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因素。
5、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学生,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失落感、遗弃感、自卑感自然产生,使其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加上好奇心理,自我约束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就会引发出许多心理问题来。
三、对策与建议
减轻或消除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不仅是个性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全面及时地了解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及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以便有效地进行辅导和矫正,对每一个留守中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方面
1、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既受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与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观念上的偏差有关。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2、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学生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应该把学生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学生接到城市的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谈话沟通,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3、是选好托管对象。论文参考网。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问题,有成长过程所带来的烦恼,也有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代养人的监督失效所带来的特殊原因。因而,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班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的关爱,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以更有效地减轻留守中学生的孤独体验。同时,学校要切实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训练和防治。每一位教师要切实担负起教育每一个学生的责任,积极关注留守学生,积极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与心理辅导,使留守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减少孤独感的发生。
2、建立和完善寄宿制教养模式
具体来说,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同时,应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
(三)社会方面
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学生”,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众多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事关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稳定,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留守学生”。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一是加强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学生”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学生”,更不能歧视“留守学生”。论文参考网。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学生”,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学生”及其家庭。
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可能是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论文参考网。这一特殊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崔之盘.农村“留守学生”:有多少爱可以借来[J].中国教育,2005(2-3)
[2]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张娓,何丽.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2)
[4]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
上一篇: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