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通过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施产城融合的模式来达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效果,是各级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将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去,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范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能够指导宏观资源配置和微观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两者结合所形成的产城融合模式,也为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效果带来新的机遇。
一、经济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则成为其重要的支撑点。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系列性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带来的是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大量的资源消耗难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都不利于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面临新的历史阶段,新型城镇化如何支撑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对于经济发展能否取得高质量效果意义明显。
1.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效应
新型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人口集聚,而从需求角度来看,将会产生对消费品和公共品的规模化需求效应。城本文由毕业论文网http://www.zgazxxw.com收集整理镇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这其实就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本质体现。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不是农民简单的由农村迁往城镇,向城镇空间的大量集聚,还表现为农民身份的转变和职业的转型,这方是城镇化的最本质的概念内涵[1]。这样的转变势必会对城镇的消费品(主要是私人产品)和公共品激发更大的需求效应,然而,这些消费品和公共品的供给也存在着明显的规模效应,消费者数量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也将会在某些程度上降低这些产品的边际成本,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助于把农村的潜在消费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市场,在吸纳富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提升,为优化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贡献力量。
另外,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积极稳妥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张、土地经济和投资加力,其中消费品和公共品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使得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衔者,扭转以往发展的不利格局。因此,从新型城镇化的需求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将通过消费品和公共品的规模化需求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
总体来看,人口集聚将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边际收益随规模递增或是边际成本随规模递减,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集聚效应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为迁移人口提供大量的可供交流的空间和场所,在各种思想产生碰撞的前提下,创新的火花将会促进技术的进步,降低其交易成本,这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正能量和前瞻性动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存在,能够迅速传导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高其活动效率,促使城镇内外部系统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有机整体,助推城镇内外部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大环流,不再是以往的城镇内外部系统的分割状态,此时城镇化的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城镇化效率将持续提升。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大多数城镇的城镇化过程以提供高价的住房为目标,边际成本增加,忽略或逃避城镇化本身的供给效应,也是前文所提及的出现空城、鬼城的原因所在。正确理解和正视新型城镇化的供给效应则会避免这些问题的重演,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力量。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提高服务业的占比,进一步带动经济高效快速发展,这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潮流中已被证实。因此,从新型城镇化的供给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将通过边际收益递增或边际成本递减等规模经济效应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性和区别于以往产业的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产业急需升级改造的社会大背景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新举措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国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1.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联动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不仅在理论上已被论证,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已被证实。无论是在我国的温州老板跑路还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抑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等一系列的实例中均所有反映,这也告诫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结合发展,坚决避免两者脱钩化的发展格局,否则只能带来经济的泡沫发展或是金融危机等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兼具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等优点,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与金融等虚拟经济稳固结合,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根基,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畸形发展,以此形成两者互促共进的美好局面,这也能够彰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多方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能够通过与虚拟经济的联动效应来促经济的发展,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功效,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取向。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能动效应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观点。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结构性问题,如传统产业劣势逐步显现,各产业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并没有向协调平衡化的趋势演进;产业雷同化发展现象明显,同质化竞争趋势加强;产业发展并没有处理好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崭新的产业类型,具备自身的能动效应,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弥补传统产业发展的劣势,如结构不合理、高级化程度低及同质化的竞争等;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大时代,节能减排,将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能够抢占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制高点,实现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能动效应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未来的培育和发展将大幅度提升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在需求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领域强化其发展速度,发挥先导和支柱作用,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合理有效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城融合模式的内在支撑依据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推动经济协调健康发展,释放更充足的正能量,笔者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才能达到发展的本意。
1.产城融合模式的内在支撑依据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着紧密关系,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质量[2];城镇化发展质量高低也会对产业发展水平产生特定影响,正是这样的内在逻辑,才促使产城融合模式的得以产生,成为其支撑依据。城镇化无法脱离产业发展,尤其是诸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产业忽略或不能有效解决产业问题,就会进一步波及到就业问题,引发城市的内部二元结构问题。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就是如此,在农村人口向城镇爆发式涌进的同时,大部分城市在没有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布局的状态下,严重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导致大量的进城人口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我国的部分地区之所以出现无人居住的鬼城现象,也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产业的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驱动着城镇更新和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另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富裕的公共产品和空间载体,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此,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融合发展,应把新型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2.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意义
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城镇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这一“化”的过程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彰显出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意义。
第一,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强化其集聚效应。传统的城镇化往往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性和非集约性,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强。此时需要产城融合模式来扭转不利的发展格局。一方面,产城融合模式通过产业发展与城镇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性程度和利用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美好局面;另一方面,产城融合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效果相吻合,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来促成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和城镇发展的新动力,避免土地闲置和隐性浪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吸引产业的空间集聚,提升其集聚效应,带动产城的深度融合。
第二,产城融合能够有效缓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难问题,规避城镇化发展可能形成的空城现象。城镇化中由于对内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出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的观点,轻视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城镇化发展就有可能出现空城现象。而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能够通过城镇和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来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一方面,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缓解其就业难问题,并大幅度增加转移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产城融合能够通过落实产业定位及匹配度的前瞻性规划,避免盲目性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城镇空心化,以期实现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第三,产城融合模式有助于优化城镇结构,促进城镇的一体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结构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城镇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没有形成发展的协同效应,具有孤立化和非均衡化发展的趋势;在城镇内部出现重复性建设,城市建设效率相对滞后并出现各种城镇病;在城镇外部并没有形成对外的窗口和路径,处于封闭的发展状态中。这样城镇处于非一体化的建设中,阻碍了城镇化效益的提升。产城融合模式的推广能够通过产业的高度发展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制定符合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抵制城镇内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规避城镇外部的封闭状态及内外部结构的失衡现象,以此促进城镇结构的优化,推动城镇内外部结构的一体化建设。
四、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优势,更不能忽略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意义。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必须寻找出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思路来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推动产城融合的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下一篇:关于新形势下美空军装备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