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特点与分析

2016-03-22 15:34:20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张冰妍1,刘文2,李强2,戴岳2,唐晓纯1*,裴威威1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随着手机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信息的网络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影响,针对网络信息的风险监管,正在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10年网络报道的食品安全信息的分析,发现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大约占到网络信息的7成,风险排序前三的为致病微生物、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涉及的食品主要是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以及粮食及粮食制品:网络信息传播以政府门户网站、地方性媒体和综合门户网站为最。为此,研究利用矩阵方法对食品种类和安全风险进行了等级分类,并提出三点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的风险监测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网络信息;风险特点;等级管理:风险监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手机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变得更加便捷和及时。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因为涉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因此,极易引起公众高度关注。而网络传播速度极快,信息量大,信息复杂,如果信息存在科学性、真实性问题,则往往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内涵,可以基本界定为社会各个主体依法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表和传播职责规定、自己关注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规制、意愿、认知、态度、意见。而食品安全的负面信息,尤其是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易引起网络舆情传播,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舆情监测,分析和研究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特点,有利于开展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和舆情引导。

1  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特点

  研究主要利用案例数据,选择2005~2014年在政府门户网站、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和《每周质量报告》专题节目、大型的综合类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以及民间人士的“掷出窗外”数据库等,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风险特性、食品种类和媒体影响等进行分析和比较。

1.1  网络信息总数量及变化趋势

 通过整理和筛选,2005~2014年网络公开曝光的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共908起(同类事件有合并),期间2012年和2007年为事件曝光最多年份。网络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网络信息数量整体呈波动态势。可以从两方面解释这一趋势: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尤其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曝光力度增大,导致更多食品安全事件被公众知晓;另一方面表明,食品安全网络信息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

 从峰值情况来看,2007年食品安全网络信息达128起,形成了第一次峰值。这主要由于2007年是推动奥运食品安全保障重要的一年,奥运食品安全极大的推动了全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媒体关注和问题曝光力度增大,由此也形成了信息数量的快速增长。

 2012年形成的近10年第二个峰值,首先是法制结果。自2009年6月《食品安全法》实施,依据食品安全法要求,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初步形成,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刑事案件也得到严惩法治。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用户的急剧增多,不仅形成了网络报道数量的大幅增加,而且也体现出媒体的重要推动力量。

 2013年初,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与职能的进一步调整,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实现了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改革。2014年,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表明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从严法治。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014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快速下降至低点附近。

1.2  网络信息表征的风险特点

 通过对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网络信息涉及的风险种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食品安全问题,一类是食品造假和具有安全问题的欺诈。

 一般而言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食品在种植养殖过程、生产加工过程等,因为药物或重金属、存在病菌、病毒或异物等,导致食品卫生不合格或食用质量下降。这类传统意义的食品安全问题,通常可以采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来降低风险的发生。2005~2014年媒体曝光的908起典型食品安全网络信息中,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风险种类见图2,其中致病微生物、农药残留和重金属位居前三。

 食品造假和具有安全问题的欺诈主要包括: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假冒品牌等造假、黑作坊等,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为故意,即呈现人源性风险特征。其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是现阶段中国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极易激起公众反应,引发网络信息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形成网络舆情。造假问题主要有篡改生产日期、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问题。此类问题容易在乡村等监管力量薄弱地区发生,一般不会在网络上形成快速传播。黑作坊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惩处力度,群众也在积极举报,由于暴利,制假者的博弈丝毫未见减弱。

 2005~2014年媒体曝光的908起典型食品安全网络信息中,食品欺诈事件共629起,占比69.27%,如表1所示。

1.3基于食品种类的信息特点

 网络报道的908起食品安全信息涉及的食品种类见图3。其中,肉及肉制品以及乳及乳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蔬菜及蔬菜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是问题最多的五大类食品,也是日常消费量较大的主要食品种类。(说明:图中肉及肉制品包括生鲜肉类、肉制品和畜产品。粮食及粮食制品包括粮食加工品、淀粉及其制品、速冻食品和方便食品。饼干和糕点合称焙

烤食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糖果、食糖合称糖果制品。)五大类食品共发生食品安全网络事件504件,占总数的55.51%,超过半数。其中肉及肉制品占比22.91%,存在的主要风险是致病微生物、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问题。

1.4网络信息发布主体和传播通道

  不同的发布主体,发布的内容不同,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食品安全网络信息涉及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大体可以分为七类:政府门户网站,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和地方媒体,个人网站,非营利性组织或团体网站和企业网站等。

  政府门户网站的食品安全信息一般有两种披露途径:一是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党和国家新闻机构的网络平台,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综合门户网站主要有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和凤凰网等。非营利性组织或团体的门户网站主要包括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以及食品行业协会等。其他门户网站包括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杂志社、出版社等网站,发表、转载的有关食品安全信息,以及食品伙伴网、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等相关专业性的网站所刊登的有关食品安全信息。

 908起网络信息传播的情况见图4(图中其他包括企业网站信息和个人网站的信息)。其中,政府门户网站共报道368起,占总信息的40.53%居首位;其次是地方性媒体及综合门户网站,分别占信息总量的27.20%和19.30%。值得一提的是,造成影响较大的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1 1年“瘦肉精事件”和2012年“地沟油事件”,都是首先由政府门户网站报道的。

2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风险等级

 由于不同的食品种类发生风险不同,进一步对食品种类、风险类型和传播媒体进行组合,将食品安全网络信息进行分级,可以为网络信息的风险监测和应对提供指导依据。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分类依据矩阵排列,设计为五等级,分别为极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极低风险,对应的颜色由深到浅。网络信息分级如表2所示。

 表2中5种颜色将食品的风险划分为5个区域,5种颜色由白色到黑色,表示风险的程度升高。即深灰色为高风险等级的食品种类,以及主要预警的风险种类;灰色区域为次高风险等级的食品种类,以及主要预警的风险种类;中灰色为中等风险等级的食品种类,以及主要预警的风险种类;浅灰色区域为低风险等级的食品种类,以及主要预警的风险种类;白色区域为极低风险的食品种类。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区域的范围可能随风险变化发生改变,即不同颜色交界区域是动态的。

 高风险的深灰色区域,对应的是7大类食品,其中的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以及粮食及粮食制品等等,均是消费量大的主要食品。因此,深灰色的高风险舆情必须加强监测,提高预警应对的危机化解时间要求,特别注重舆情诉求,尤其是政府的态度、企业的行动,必要时需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交流工作,以化解公众的风险担忧情绪。否则舆情极易引起高度关注,爆发行情不可避免。

 次高风险的灰色区域,对应的两类情况。一类是消费量大的7大类食品,对应的主要是残留类风险。另外一类是消费量不大的7大类食品,对应的是致病性风险。灰色区域的舆情应对策略也不相同。前7大类食品的应对主要是加强食品的监测;后7大类食品的应对主要是加强风险种类的监测。灰色区域的应对行动主要是加强观察,有针对性的增加食品监测和风险监测。

 中等风险中灰色区域,对应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消费量大的7大类食品,对应的风险极小;第二种是中间7大类食品,对应的风险是残留类;第三种是最后6大类食品,对应的是致病性风险。中等风险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为观察:第一种主要加强7大类消费量大的食品监测;第二种是观察风险监测;第三种的6类食品重点监测风险。中灰色区域的应对行动主要是加强观察。

 低风险的浅灰色区域,对应两种情况。一是中间7大类食品可能出现的低风险;另外一种是最后6类食品的残留风险。低风险的浅灰色区域舆情应对策略为常规监测,按预案应对。

 白色的极低风险区域,舆情的突发性概率小,事件的影响一般是小品种,小范围,如某地某超市对应的某个商品,关注度难有大的影响。现阶段这类网络信息只留存入库,可以减小舆情监测频率,一年或阶段性关注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当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形势越来越好时,此类低风险的问题也会有关注度提高,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标签问题的数量增多、致敏物质的标注要求越来越严格,就是我国未来的可能趋势,这是一个治理有效的大环境下才可能享受到的风险监测问题。3对策建议

3.1针对中高风险食品实施重点监测预警

 通过将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更便于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进行舆情监测,以及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等级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实际监测和应对,并可以为制定网络舆情预警预案提高思路。

 高风险食品对应的是消费量大风险种类等级高的区域,该风险等级是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的重点;中等风险食品对应的是消费量大风险种类等级较高及消费量较大风险种类等级高的区域,对于该区域应加强日常检测,采取监测性措施;低风险食品对应的是消费量相对小且风险种类等级低的区域,可采取预防性措施。因此,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的重点是中等以上风险的食品种类。

 由于研究的主要依据是网络信息,是已经发生的情况的规律提炼,随着监管力度的增加,未来的舆情信息类型有可能逐渐向食品安全常规性风险转化,也就说,违法情况、食品欺诈等会极大的减少,所以,可增加20大类食品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类的风险监测、质量检测的情况,使信息分类规范的依据拓展到技术层面。

3.2加强网站正面信息建设

 食品安全网络信息量多,舆情繁杂,负面信息极易形成网络传播事件。从信息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尤其是政府官网、综合类门户网站所发布、转载的信息,影响范围往往跨地域扩散;企业的相关信息总体偏少,正面影响甚微。

 因此,对政府官网、综合门户网站等重点网站进行建设完善,如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真实性,在事件曝光后第一时间请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辟谣等,都会对舆情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3.3加大食品违法行为惩治力度

 对13种主要的风险种类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曝光事件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假、黑作坊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人源性食品安全欺诈事件超过了半数,是引起舆情传播的主要风险。这类食品欺诈问题较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人为性更强,政府可通过加大打击,增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取得更好效果。通过对该类食品欺诈事件进行打击,对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增强消费者信心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针对地沟油、苏丹红等几种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显著,增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打击造假、非法添加等人为造成的食品违法行为十分重要。

关键字:

上一篇:微管结合蛋白Tau磷酸化位点突变体的构建及鉴定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