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研究(环保)

2016-09-27 17:32:21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研究(环保

                              陈润羊,张永凯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构建环境经济的协同机制,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分析了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和作用领域的基础上,基于协同学、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视域,构建了五个相互依存的机制体系:“环境优先”的协同目标与综合性的协同手段体系之间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协同主体作用机制;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不同主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等协同重点领域的互推共促机制;以及达到协同目标、协同手段、协同主体和协同领域共同促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对新农村建设而言,研究阐明了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具有理论的多维性和实践的适用性,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动态和有序协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1X22  文章编号:1000-0275( 2016) 04-0769-08

    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逐步得以化解。然而,受自然条件、发展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农业现代化的约束作用更为趋紧。环境经济的协同推进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国外研究起步更早,其中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为核心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最具代表性。GrossmanKmeger首次提出了“EKC”假说,认为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将不断恶化,在经济发展超过某一阈值水平后,经济发展能自动减少甚至消除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其后,PanayotouSelden

SongDasguptaWheeler研究结果大多都证实了“倒U”型曲线的存在。然而,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对此并不认同。De BruynOpschoor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符合EKC曲线。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都从传统农业改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平衡发展、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等不同视角展开。在研究内容上,国内主要集中在协同效应及其驱动力、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不同主体的协同关系、协同进化模型构建等方面。

    结合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的协同研究逐步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涵盖:一般意义上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形而上的倡导上,李其林等通过提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协同模式的构建上,冯刚和张绪清开展了新农村与生态保护协同的模式研究;新农村经济、环境等子系统的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的研究,刘晓艳研究了新农村各子系统的耦合模式、作用机制及耦合仿生规律、模式、机理等问题;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和时空分析上,贾士靖等、田万慧和陈润羊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经济协同的SWOT分析、实证研究、协同的制度和具体策略等方面,陈润羊分析了西部地区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总结了一些地区的实践,构建了环境经济协同的制度体系,也提出了具体的协同策略。

    尽管在新农村环境经济的协同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系统研究不足,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关于协同的作用机制、动力演化等理论问题尚需深化,这样的研究现状难以从理论上有效指导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基于此,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挑战越来越大的现实出发,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深入分析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关键要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科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环境经济协同的现实背景

    2012年党的七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现代化“五位一体”的重要构成后,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意志。2015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了“绿色化”的概念。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并提出了“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点和“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其既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落实绿色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其面临的环境挑战已成为区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农业面源为主体的原有农村污染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呈现新的形势:我国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总量和强度都居高不下,且使用效率低、土地残留大;畜禽养殖尤其是规模化养殖污染突出,而防治措施未能配套建设。据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2.30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新的项目也纷纷立项建设,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也有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农村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基本环境治理设施跟不上农村集聚化的步伐,集中性的环境问题给原本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的农村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一些地方资源约束趋紧,特别是西北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等。

    目前,环境问题与贫困、经济发展等问题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呈现交错的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有四大特点:原因的复杂性和影响因子的多样性、来源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元性、时空的分散性和发生的随机性、影响的纵深性和治理的困难性等。因此,实施综合的环境经济协同战略,构建环境经济协同的机制,是建设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路。2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理论阐释

    德国的赫尔曼·哈肯( 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论(Synergetics),其核心原理有:1)协同效应( synergy effects)。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就会产生1+1>2的效应。2)支配(伺服、役使)原理( slavingprinciple)。各个子系统参量或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但此影响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的反映是不同的。当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或临界态附近时,最终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3)自组织原理( self-organizationprinciple)。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通过大量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发生需具三个前提: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也是远离平衡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干作用的系统中。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学界仁智各见。在此界定为:新时期国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体系。其基本内涵有:在指导思想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理论依据;在实施模式上,立足基本的国情、区情特点和农村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内容上,以发展为主旋律,同时注重民生;在系统结构上,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子系统的协同性;在目标上,注重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可持续性等。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由较低级、较落后、不发达状态向较高级、较先进、较发达状态过渡、变化的机制和过程,其内涵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深刻和丰富。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加强调的是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等方面。

    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一般是指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各类环境问题,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广义上是对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平衡运行的维护与保护,狭义上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工程、教育和科技等手段,调控特定区域的人类活动,使人类活动的方式、规模、过程和结果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从而保障一定环境标准目标下的环境质量。在此从狭义的角度加以理解。

    立足系统论,新农村视为一个由人口、环境、经济、资源和科技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环境经济的协同,主要是通过考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研究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互相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调控的基本原理,为政府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协同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就是通过政策激励和约束、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升级和改造、环保研发和投入等多种外变量的干预下,努力调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形成由简单、无序演化为复杂、有序的自组织结构,促使环境经济协同效应的产生,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标。从时间演化的角度看,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在新农村复合系统中哪个发挥主导作用是变化的,这就需要基于时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识别某一时段新农村复合系统的序参量究竟是经济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如果是环境因素,要实现复合系统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对环境承载力进行调节、控制,促进序参量协同效应的发挥,实现新农村复合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3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和作用领域

    协同主体就是要解决谁来实现协同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强各类行为主体的合力作用,并建立各主体之间协同行动的机制。

3.1协同主体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影响和制约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类型主要包括四大类:政府、企业、农户及社会组织。其中,政府是主导,其职责是制定协同的政策,并监督实施;农村各类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实体,是实现协同目标的行为主体;农户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非企业性主体,数量大、影响面宽,对其进行组织管理有一定难度,其实现协同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社会组织是促进企业与农户进行合作、实现政府与涉农企业有效沟通的联结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企业、农户及社会组织等四类主体依据各自的性质特点综合发挥在环境经济协同中的作用,而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取决于各类主体的基本素质,各类主体在实现协同目标中的利益大小或职责是否明确,刺激、调动各类主体实现协同日标积极性的政策力度和制度状况,对各类主体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等因素。

3.2协同主体的作用领域

    1)政府。在遵循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基础上,政府是经济规则、环保法律等社会运行规则的制订者,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管理协调主体。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作用领域是全国性的。主要有:制定和推行全国性的与环境经济协同有关的如环境评价、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排污交易、绿色发展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政绩考核和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协同的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推动协同有关的文化、教育,营造环境经济协同的良好风气等。地方政府根据辖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的政策和行动:制定和推行具有地方特点的环境经济协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循环农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等相关规划;进行环境治理、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培育;开展环境经济协同的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环境监管向农村延伸等。

    2)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带动主体。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包括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及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和农村工业、服务业的所有企业。作用领域主要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企业的环保责任,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由传统型向生态型、循环型、清洁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认证;组建环保机构,加大环保投入,建设环境治理设施,加强污染治理等。

    3)农户。农户是构成农村大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微观主体。其作用领域主要有:实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造成的污染,包括肥料和养分的科学搭配,秸秆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土壤肥力的保护,粪便的沼气化和归田、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使用、垃圾分类、合理装修、适度消费、家园和田园的清洁化等。

    4)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新兴力量,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联结中介,主要包括涉农类和环保类两种。涉农类组织主要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一些如节水、养殖、种植等技术协会,其协同的作用领域有:架设市场与农户、生产与技术、政府与群众、农户与大学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信息反馈、价格机制推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的销售;进行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农技推广;对农民的致富能力与科学种植和养殖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普教育等,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为反映农民的意见和利益提供多种渠道等。环保类组织作用领域有:进行环境教育、响政府提供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对新农村环境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环保科普等。

4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机制

    基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客观背景,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关键要素,构建关于协同的目标、手段、主体和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和共同演化的作用关系和运行方式,是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4.1建立协同目标和手段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

    根据协同主体、协同问题的类型、协同的目标、协同手段本身的特点、外部条件等因素,依据适用性、引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进行协同手段的优化选择。针对某一领域的协同对象时,协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一般而言,协同的手段可以分为三大类:命令一控制型、经济一激励型和鼓励一自愿型。其中,命令一控制型手段是基础和保障,经济一激励型手段是杠杆和导向,鼓励一自愿型手段是动力和去向。只有三大类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形成合力,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服务协同目标,手段支持协同行动、目标引导协同手段、手段促进协同目标的良性循环。

    有效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同样是一套手段体系,具体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政策创新、投资、财税、农民教育和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等。应当强调的是目标与手段具有整体联系性,目标只有符合规律和各地区实际条件,有战略远见,适应目标要求的手段也就是主要的、重大的措施才会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手段具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才能保证目标得以实现。手段要注重战略全局上的实用性、有效性及其紧密的配套性。手段有效、健全与否,就看它能否有效实现目标。

4.2构建协同的主体作用机制

    作为环境经济协同过程中的实践者,政府、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协同目标的关键。

    1)协同主体的作用关系。只有政府、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各自发挥的作用形成最大合力,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基于协同主体的职能,以及环境经济协同的特点,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四位一体”协同作用机制,是实现协同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新农村这个复杂系统中,农民不仅是环境经济协同的参与主体,也是协同的受益主体(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在协同过程中,农户需要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实现协同目标的社会实践中,成为环境经济协同的基础力量。企业在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同时,还应与当地农户形成协作、互动的关系,要发挥企业经济实力强、组织性高、管理效率高、社会化生产经营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公司十农户”或“公司+农户+生产基地”等方式,给当地农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将越来越多的农户吸引、组织到实现协同目标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是引导、推动环境经济协同的决策和管理机构,企业、农卢以及社会组织也都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对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等主体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理顺这几个主体在环境经济协同中的利益关系,引导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趋于同向。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联系农户,面向市场、延伸产业链和对接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指导、帮助农户开展环境友好型活动,实现生产经营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只有这四类主体真正能“协同一致”和“四位一体”,则环境经济的协同才是持续、长效和有序的(图1)。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研究(环保)7092.png 

    2)协同主体作用的动力。“四位一体”的协同作用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协同主体动力的激发。对于企业而言,积极参与环境经济的协同,一方面是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的利润,在政策、项目、用地等方面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对于农户而言,积极参与环境经济的协同,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将提高生活质量,可进一步增收节支,进而会有助于获得政府的贷款补贴等支持。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以追求社会公益和环境公平为基本诉求,积极参与环境经济的协同,为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可增大其影响力,推动自身建设,获得政府的扶持,为其更大的发展开拓空间。对于政府而言,引导环境经济的协同,是其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政府通过有效地行使对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责,为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指导,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协同目标的实现,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是政府成功管理社会的重要体现。

4.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的协调是协同作用机制的核心,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经济协同中,涉及到不同主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博弈,特别是生态地位重要的西部地区,为了生态保护,只能限制或约束经济发展行为,这就导致部分主体、部分地区的利益受损,因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使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付费、受损者得到补偿,并确保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环境基础设施等的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这就需要从机制上激励协同主体的

积极性,基于此,以生态补偿政策为基础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协同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

    在此涉及几个关键:第一,建立和扩大利益共同体。努力找到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等协同主体的利益交汇点,进而通过协作共赢,从整体利益来看,使协同合作的利益大于各个利益的总和,推进经济与环境系统的不断融合。第二,对利益受损害的主体进行补偿。在协同的过程中,有时尽管整体利益大于各个利益之和,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使部分主体利益受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求得协同的整体推进,就需要在整体利益中,给予利益受损的主体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利益补偿,以减少协同的阻力,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如政府给予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税收优惠;给予推广农业环保新技术试点示范、教育培训农户的社会组织给予项目支持;给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建设沼气池的农户给予生态补偿、贷款补贴等。除此之外,还需限制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制定和实行协调各方利益的政策、制度,创新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各类主体追求环境经济协同的积极性。

4.4建立协同重点领域的互推共促机制

    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涉及四大重点领域: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这“四位一体”的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并形成“四位一体”互相推动的良性格局,环境经济协同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位一体”的重点协同领域中,生态型农村城镇化是主要推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的主要方向。通过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有效转移农业人口,减轻区域人口压力,推动农村空间的重建,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和规模化利用,同时,为重点地区和关键产业的环境经济协同,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支持。农村空间是实施协同发展的微观领域和关键环节,重构农村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并为重点地区的协同提供空间布局的支持。重点地区先行突破和关键产业融合推进无疑是协同推进的主要载体和关键对象,区域和产业的协同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促进的。产业协同要具体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区域上,同时,区域的协同也要靠产业协同来完成。当然,区域和产业的协同,也从另一个方面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农村空间重构创造必要条件。所以,在实施环境经济的协同时,就需要构建“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等“四位一体”互助共推的有效机制。

4.5建立协同推进的组织管理机制

    根据协同主体、协同手段、协同对象和协同目标之间内在的作用机理和动态的特征,创新和完善组织管理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以合理、有序、高效的方式实现预期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手段、协同对象和协同目标之间有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图2)。协同主体运用协同手段作用于协调对象以实现协同目标,协同目标的实现情况又反馈到协同主体,促使协同主体调整、完善协同手段和作用于协同对象的方式,更有效地实现协同目标。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研究(环保)8964.png 

    在一定程度上,协同主体同时又是协同对象,如农户、企业、政府等,他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必须纳入协同的约束过程中,服从协同目标的要求。譬如乡政府的行为必须纳入县政府的协同管理之中。协同对象主要应包括三部分:经济发展过程;环境变化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经济发展又包括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消费、经济转型、人口素质变化等。环境变化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环境变化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两方面。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作用,以及环境对经济的正面负面作用等。

    基于协同目标的协同主体在实施协同手段,以发挥协同的效果时,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两个必须的关键要件。组织管理和反馈联系过程中信息状况具有重要性作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畅通,可防止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等“信息失灵”问题,便于协同主体间充分的沟通和互动。而公众参与无疑是协同的持久动力,可以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环境经济协同深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最终促成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结论

    在资源和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约束因素的背景下,构建环境经济的协同机制无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升级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机制。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就是要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实现协同目标、协同手段、协同策略、协同主体和协同领域的整体联系和共同促进。

    在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机制中,协同的目标和手段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是基础,协同的主体作用机制是运行的主要动力,利益协调是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的核心,协同的重点领域是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的作用对象;而协同的目标一手段、主体和作用对象的运行则要依靠组织管理机制的建立,协同的目标、手段、重点、进程相互之间具有规律性联系、反馈式联系,它们彼此影响、作用,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措施,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动态、协调推进。因此,这里所设计的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具有可行性。

    整体而言,环境经济的协同推进,在我国区域整体上具有普遍的价值,但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更具迫切性,因为西部地区多种属性的空间重叠功能突出: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老少边穷区高度重叠。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的实施,有赖于从政策设计层面对协同主体进行功能界定以及对协同发展给予动力激励,更需着力引导和调适农民的环境友好性行为:首先,从组织化的角度来发展壮大各类农业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与协同、发出声音和协调利益提供平台和渠道;其次,从生态补偿机制上完善各类奖励、补贴、补偿等政策,保证不同生态功能区域间的基本环境公平;再次,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产品,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体系,研发和推广因地制宜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增强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度;最后,制定针对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其积极性。

    总之,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扶贫问题等多种问题相互交织并呈现综合的累积效应,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突破性战略——“环境经济协同战略”——来化解当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等多种现实矛盾。无疑,环境经济协同机制是其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只有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建设,夯实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关键字:

上一篇: 下花园区山洪灾害历史洪水调查结果分析(水利)

下一篇: 新型抗浮复合锚杆承载性状试验研究(建筑)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