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Sn-9Zn/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结构研究

2016-06-22 09:57:15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帅歌旺1  周清泉1  黄惠珍2

 (1.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2.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研究了过热度、冷却速率和时效处理对Sn-9Zn/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及厚度的影响,并与同等条件下的Sn-3. 5Ag-0. 7Cu/Cu和Sn-37Pb/Cu界面作了比较。通过XRD.SEM及EPMA等检测发现,在Sn-9Zn/Cu界面上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可分为2层:近Cu侧的Cu-Zn化合物层和近焊料侧的Cu-Zn-S n化合物层,同时在2层化合物的分界面上还检测出了大量的O。试验还发现,熔融过热度和冷却速率对焊料/Cu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有较大影响,随着熔融保温温度的升高和冷却速率的下降,厚度增加,且Sn-9Zn/Cu和Sn-3. 5Ag-0. 7Cu/Cu界面受熔融过热度和冷却速率的影响比Sn-37Pb/Cu界面大。在250℃+空冷的时效过程中,由于界面上Cu- Zn化合物层分解和Cu-Zn-S n化合物层生长相互竞争,导致Sn-9Zn/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关键词无铅焊料;Sn-9Zn/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  TG146.1+l  DOI:10.  15 980/j. tzzz. 2016. 05. 029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以无铅焊料代替传统S n-P b合金焊料是必然趋势。目前,主要的无铅焊料是S n -Ag、S n-Ag-Cu和S n-Zn合金。其中,S n-Zn系合金因其共晶熔点与S n-P b的熔点最为接近,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成本低廉等而受到关注。以共晶合金S n-9Zn为基的焊料在日本一些公司已实现应用,而且成为无铅纤料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熔融焊料与被焊导体铜之间会发生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简称IMC)。IMC层结构,包括IMC的组成、厚度、界面形貌对焊点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IMC的形成有利于界面润湿,但是,IMC太厚会使焊点脆性增大而使其可靠性变差。因此,焊点的IMC层结构及其时效演变是研究者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以S n为基的焊料/Cu之间界面形成的IMC主要都是Cu-S n化合物(除含Zn焊料外)。本课题研究了不同熔融保温温度和冷却速率对Sn-9 Zn共晶合金/Cu焊点界面IMC的组成和厚度的影响,以及时效过程中界面厚度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研  究Sn-9Zn/Cu焊点界面的性能提供参考。

  1试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99. 9%(质量分数,下同)的S n、Zn、P b块和99. 99%的Ag粉为原料,在井式电阻炉中进行合金熔炼。熔炼时在熔体上覆盖石墨,以防氧化。从连续冷却曲线特征测得所制备的Sn-92n、Sn-37Pb和Sn-3. 5Ag-0. 7Cu合金的熔点分别为198、183和221℃,与3种合金相图的共晶熔点一致。

 分别用稀HC1和稀Na OH溶液来清洗紫铜片(尺寸为50 mm×30 mm×0.1 mm),再用水漂洗后吹干。然后将处理好的铜片在熔化的松香中浸蘸,以增加其反应活性并避免再次氧化。从ф6 mm合金铸棒上切取0.5 g圆片,置于已进行预处理的铜片上,在松香覆盖保护下于电热烘箱中加热熔融,达到220、250和280℃后保温1min,然后分别进行断电随炉冷却、出炉空冷和出炉喷水冷却,得到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试样。选取250℃空冷凝固的试样,在电热恒温水浴锅中分别进行50和90℃时效,在50℃下时效时间分别为10、24、48、96和192 h,90℃下时效时间分别为6、12、24、48和96h,时效后试样进行水浴处理。将试样镶嵌后制备金相试样,用体积分数为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用MeF3型金相显微镜观察IMC形貌,并测量其厚度;采用JE-OLJXA-8100电子探针进行成分分析。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Sn-9Zn/Cu界面IMC层相分析

 图1为不同处理工艺下Sn-9Zn/Cu界面SEM背散射电子像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从图1a可以看出,在Sn-9Zn/Cu界面上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分为2层:靠Cu侧形成的化合物层较厚且平直,该层为Cu-Zn化合物;靠焊料侧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较薄,且不平

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层中主要含有Cu和S n。线分析结果还表明,在两层化合物的分界面上还有大量的0。由图1d和图1f可看到,IMC的成分与250℃随炉冷却时的相同,均为Cu-Zn和Cu-S n两层化合物。同时还发现,在250℃,焊料内部的Zn都是以棒状形态分布于S n基中,而在280℃空冷的Sn-9Zn/Cu界面附近的焊料内,还有粗大的块状相。成分结果表明,该相为Cu-Zn化合物。说明在较高温度下Cu原子通过IMC层向焊料内部扩散并与Zn反应生成了Cu-Zn化合物,同时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由棒状变为块状。

 由于Zn原子和Cu原子的扩散速率比S n原子快,且从热力学角度来分析,Cu-Zn化合物的自由能比Cu-S n化合物的自由能低,所以可以推断,在熔融的焊料/Cu基界面,Cu优先与靠近的焊料中的Zn反应生成一层Cu-Zn化合物。由于Cu原子在S n基中扩散的速率比Zn原子在S n基中的扩散速率快得多,故Zn朝界面扩散的速率决定了Cu-Zn化合物的生长。随着反应的进行,焊料内靠近反应层的Zn不断被消耗,以至于需要离反应层较远的Zn原子进行扩散补充。一旦较远处的Zn原子来不及扩散至反应层与Cu发生反应时,Cu原子就与靠近的S n原子发生反应生成Cu-S n化合物;当Zn原子扩散补充至反应层后,Cu又与Zn反应生成Cu-Zn化合物。因此,在S n-Zn/Cu界面上形成了两层金属间化合物,靠近焊料侧的化合物层为Cu-S n化合物,而靠近Cu侧形成的化合物层全部为Cu-Zn化合物。

2.2  温度和冷却速率对界面IMC层厚度的影响

 图2a为空冷条件下不同温度对Sn-9Zn/Cu界面IMC厚度(Cu-S n化合物和Cu-Zn化合物厚度之和,下相)的影响,并与同等条件下的Sn-3.5 Ag-0. 7Cu/Cu和Sn-37Pb/Cu的界面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各焊料与Cu界面的IMC厚度均随熔融保温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这是由于在较高温度时原子的扩散速率明显加快,从而使焊料中的原子与基体中的Cu原子反应越充分,生成的IMC越厚。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Sn-9Zn/Cu的界面厚度随熔融保温温度升高增加的幅度最大,Sn-3. 5Ag-0. 7Cu/Cu的界面厚度和Sn-37Pb/Cu界面厚度则相对稳定,增幅均不大。

 图2b为熔融保温温度为250℃时不同冷却速率对3种焊料合金与Cu基体之间形成的IMC厚度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合金/Cu之间界面生成IMC的厚度减小。这是由于冷却速率增大,原子之间来不及扩散,导致在界面生成的IMC厚度减小。

 从图2还可以看出,在较高温度和较慢冷却速率下,Sn-9Zn/Cu之间生成的IMC最厚,Sn-3.5 Ag-0.7 Cu/Cu的次之,Sn-37Pb/Cu的最薄。由此可见,无铅焊料界面比含铅焊料界面受温度和冷却速率的影响要大。因此,在实现无铅化再流焊过程中,为了提高焊点的可靠性,有必要严格控制工艺过程,尽量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快的冷却速率条件进行再流焊,以防止在高温和冷却速率较慢时生成过厚的IMC,由于其脆性而导致焊点在服役过程中失效。

2.3  时效对Sn-9Zn/Cu界面IMC厚度的影响

 图3为3种焊料合金分别在50℃和90℃时效下IMC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3a可以看出,S n-9Zn/Cu之间界面厚度随时效时间的延长,界面不断发生变化,IMC厚度出现了波动。在时效前期(0~10 h),IMC厚度持续增厚,此后,随时效时间的延长,界面厚度变薄。在时效后期,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变化不明显。还可以看到,在50℃时效过程中,Sn-3.5 Ag-0.7 Cu/Cu和Sn-37Pb/Cu两者界面的厚度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都经历了先增厚后变薄,再增厚然后又变薄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Sn-9Zn/Cu之间界面随时效时间的延长,其厚度变化比其他两种焊料厚度的变化更剧烈。图4为Sn-9Zn/Cu之间界面厚度变化的金相照片。可以看出,未时效时,焊料/铜界面形成的IMC厚度为7.3μm,50℃时效10 h后的界面厚度增至15.8μm;50℃时效48 h后的界面厚度明显变薄,其厚度减至7.0μm。从图3b可以看到,Sn-9Zn/Cu界面的IMC厚度变化与50℃时效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0~12 h的时效过程中厚度增加;12~24 h时效期间界面厚度迅速下降并且在24 h时效时界面厚度最薄;24~96 h时效期间合金界面厚度处于持续增厚阶段。而Sn-3.5Ag-0. 7Cu/Cu和Sn-37Pb/Cu界面变化则不如S n-9Zn/Cu界面的变化剧烈,其厚度变化较平缓,且趋势比较一致。在时效初期(0~24 h),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IMC的厚度略有增加,然后随时效时间的延长厚度逐渐变薄。

 Cu-Zn化合物层不稳定,在高温下长时间时效容易发生分解;而Cu-S n化合物层则由于不断扩散的Cu和S n原子反应而增厚。当Cu-Zn化合物层的分解速率大于Cu-S n化合物层生长的速率时,IMC层的总厚度减小,反之,则增大。由于试样是在空冷条件下凝固的,靠近界面的Zn原子还没有完全反应掉,所以在时效初期,Zn继续向界面扩散与Cu反应,导致Cu- Zn化合物层增大,同时,S n原子也向界面扩散导致Cu-S n化合物层的生长,因此界面IMC的总厚度增加。在时效中期,Cu- Zn化合物层由于焊料中Zn原子的贫乏而导致其不能进一步生长,且随时效的进行,Cu-Zn化合物由于不稳定而发生剧烈的分解,其分解速率大于Cu- S n化合物层的生长速率,故界面IMC的总厚度减小;在时效后期,由于Cu-Zn化合物层变薄,Cu原子更易扩散至反应层与S n反应生成Cu-S n化合物,界面IMC层增厚。

3  结  论

 (1)在Sn-9Zn/Cu界面上形成的两层金属间化合物,靠Cu侧形成的全部为Cu-Zn化合物层,靠焊料侧形成金属间化合物Cu-S n化合物层,且在两层化合物的分界面上还有大量的O。在较高温度下,棒状富Zn相向块状Cu-Zn相变化。 

(2)熔融过热度和冷却速率对焊料/Cu界面上金属何化合物的厚度有较大影响,随熔融保温温度的升高和冷却速率的下降,其厚度增加,且无铅焊料界面受温度和冷速的影响比含铅焊料界面大。

  (3)在250℃空冷合金的时效过程中,由于Cu-Zn化合物层分解和Cu-S n化合物层生长存在相互竞争,Sn-9Zn/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发生了无规律的复杂变化。

关键字:

上一篇:一种流量控制器装置的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