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侠侠,姚宝殿,郝惠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采用石墨烯和Si粉为原材料,利用气固法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耐高温、抗氧化、抗辐射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Si C纳米颗粒,并研究不同的煅烧条件对实验样品的影响。实验样品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以及拉曼光谱(Raman)等手段进行分析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没有催化剂参与的情况下,将石墨烯和Si粉置于石墨坩埚中,并抽真空10-3 Pa条件下成功制备了3C-SiC和2H –Si C混合晶型的纳米颗粒。
关键词:3C-SiC;2H-SiC;石墨烯;气固法
中图分类号:0649.4 文章编号:0253 - 4320( 2016) 04 - 0121 - 04
DOI:10. 16606/j. cnki. issn 0253 - 4320. 2016. 04. 029
Si C是第3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好,临界击穿电场高,电子饱和迁移率大等优良特性。相对于Si C体材料,其纳米材料不仅拥有其体材料的本征特性,而且还兼具纳米材料的诸多优异性能,如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Si C纳米材料常常被用作功能材料和电子器件。常用来制备Si C纳米材料的方法有气固法、熔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激光烧蚀法等,其中碳热法相对简单,成本低廉。
利用不同碳源制备Si C纳米材料的报道很多。E.Munoz等用碳纳米管成功制备出了Si C纳米棒,但碳纳米管原料要经过特殊的制备方法,方法较为复杂,并且实验过程中还需要Fe催化剂的参与。Liu等以炭黑和有机碳为碳源制备出Si C纳米材料。X ie等用碳纤维成功制备出了Si C纳米棒,但是样品后处理比较复杂,容易引入新杂质。Levinson等用C60制得了Si C薄膜。石墨烯是一种具有特殊的二维结构、丰富的比表面积、大量的边缘以及低体密度等优异特性的碳源。正是由于石墨烯具有大量的带有活跃的悬挂键和缺陷位点的边缘,使得其成为一种很好的碳源用于制备其他纳米材料,但是很少有人研究以石墨烯作为碳源来制备Si C纳米材料。Zhu等在压强为10-3 Pa、1600℃下成功分解了Si C并得到了石墨烯。2015年,Liu等首次报道氩气氛围下以石墨烯为碳源成功制备出了3C –S i C纳米线,但是该反应需要1600℃高温,并且样品后处理繁杂,需要用氢氟酸去除未参与反应的Si以及被氧化的Si的氧化物。
在无催化剂参与并抽真空至10-3 Pa条件下,以石墨烯作为碳源,利用碳热法低温制备出3C –Si C晶型并混有少量的2H-SiC晶型。而且碳热反应结束后,样品后处理很简单。
1 实验
1.1 样品的制备
将石墨烯(吉仓纳米,JCG -98 -2 -50)和Si粉(200目,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分开放置(首先将0. 03 g石墨烯置于小石墨坩埚中,然后将2.8 g Si粉及装有石墨烯的小坩埚置于密闭的大石墨坩埚中)。然后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中(型号ZT -40-20Y),在真空10-3 Pa下分别升温至1200、1 250、1 300℃及1 3500C,保温6h,随后随炉冷却至室温。为研究加热时间对实验的影响,在1 200℃加热条件下,加热时间延长至12h制备样品,作为对比实验。
1.2样品的测试表征
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晶相结构由X射线衍射仪( XRD)(PANalytical X'Pert,荷兰,铜靶,40 kV,
40 Ma)测试得出;样品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FE -SEM)(JEOL JSM -7000F,日本生产)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FEITecnai F20,USA生产)观察分析;并用Raman光谱仪(Dilor LABRAM-1B,法国生产)对样品的组成及结构进一步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制备Si C纳米颗粒的影响
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样品的XRD图如图1所示。图1右侧是32~380的XRD局部放大图。20为26. 380处的衍射峰对应石墨烯的( 002)晶面,35. 57、41. 26、59. 89、71. 63。和75. 420处的衍射峰分别对应3C –Si C相的(111)、(200)、(220)、(311)和(222)晶面(PDF卡片号:00 -001 -1119)。此外,33. 530处的衍射峰对应着2H –Si C相的(100)晶面(PDF卡片号:00 -029 -1126)。由图1可知,当温度升高至1 200C时,样品中开始出现3C -SiC的衍射峰,表明样品中有Si C相的生成。进一步升至13000C时,3C –Si C衍射峰的强度明显增强,同时还有微弱的2H –Si C相衍射峰出现(如XRD局部放大图所示),表明在此温度条件下生成了3C –Si C和2H-SiC两相共存的混晶Si C。1 350℃时,3C –Si C和2H—Si C衍射峰的强度均达到最大,表明此温度条件下最适合Si C的生长。
从图1可看出,随着煅烧温度从1 200℃升高到1350C,Si C 的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当温度为12000C,Si粉高温熔融并转化为气态Si原子,然后扩散并吸附于石墨烯表面。相比于石墨烯中心位置完好的价键,Si更容易吸附在石墨烯边缘的缺陷、悬挂键和自由基上,生成Si-C键。Si-C键的形成和C-C键的断裂同时进行,然后逐渐向石墨烯中心位置扩展。Si与石墨烯的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2.2不同保温时长下制备Si C纳米颗粒
1 200℃保温6h和12 h所制备样品的XRD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保温时长的XRD图谱上均出现了3C –Si C的衍射峰,并且相比于6h的保温时长,12 h保温时长的XRD图谱的衍射峰强度增强,结晶度提高,在靠近3C –Si C衍射峰的位置(33. 530)处出现了2H –Si C的弱峰,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增长有少量2H-SiC生成。
根据谢乐公式(D= KA/Bcos鲫计算1 200cC升至1350℃保温6h和1 200℃保温12 h条件下制备的2H –Si C和3C –Si C的晶粒尺寸,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表1、图1可以看出,当温度升高,晶粒尺寸逐渐增大,除了生成3C –Si C晶型还生成了部分的2H –Si C晶型。随着晶粒尺寸增大,部分3C –Si C转化为2H –Si C,小晶粒尺寸对应着高对称的结构,而大晶粒表面能相对较小,从而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总自由能,3C –Si C结构相对于2H –Si C结构对称性较高,因此小晶粒尺寸时Si C的晶型表现为3C -Si C,晶粒尺寸增加,则表现为2H –Si C和3C –Si C的混晶。
1 350℃制备并在700℃空气中煅烧24 h所得样品的SEM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样品中含有大量颗粒状的小晶体,由于石墨烯是高温结构稳定的物质,而煅烧后的石墨烯是黑色的无定形碳,故不可能是任何形式的碳,表明小颗粒晶体是Si C晶体。由表1可知,晶粒生长的尺寸约30 nm,表明SEM图中的小颗粒是由尺寸约30 nm左右的小晶粒结合生成,并且从图3(a)、图3(b)和图3(c)可看出,颗粒状的Si C晶体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一个整体。图3(d)中不仅可以看出生成的Si C颗粒比较均匀,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并且可以测量出Si C棒状颗粒尺寸,直径约为163 nm,长约为480 nm
1 350℃下制备并经过纯化的Si C样品的TEM图如图4所示。图4(a)是1350℃制备并在700℃空气中煅烧24 h后所得的样品的TEM图,图4(b)是对应TEM扫描区的EDX的元素分析图谱,其中Si和C原子数比约为4:5,证明颗粒是Si C晶体颗粒。图4(a)显示晶粒长大后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形状。
1350℃和1250℃下制备的Si C样品与原料石墨烯的Raman图如图5所示。图5中谱线1是原料石墨烯的拉曼峰,1 350、1 585 cm-1和2 722cm-1分别为石墨烯的缺陷峰、G峰和2D峰。比较石墨烯和1 2500C制备样品的拉曼图谱可知,有新物质生成。3C –Si C的拉曼特征峰在790 cm-1(TO)和970 cm-1,再结合XRD谱图,可判断787、956 cm-1对应于3C –Si C的TO声子峰和LO声子峰。同样,结合拉曼图和XRD图谱也可以得出,901 cm-1是2H –Si C的LO声子峰,有一定程度的频移,这是因为尺寸限制效应或者是结构的缺陷。
3结论
利用石墨烯和Si粉在10-3 Pa下制备出Si C纳米颗粒。考察了温度和保温时长对实验的影响,并且探究了其生长机理。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加长,Si C的峰增强,晶粒尺寸增大,结晶度也逐渐提高,实验的最佳反应温度为1 3500C。同时,当晶粒尺寸增大到一定尺度,会有部分3C - 晶型向2H –Si C晶型转化,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则生成3C - 晶型。较小的晶体尺寸对应着高对称的结构,当晶粒尺寸增大时对应着低对称2H-SiC。采用石墨烯为碳源,制备出了Si C纳米棒,为以后研究利用石墨烯生长二维Si C纳米材料或者其他Si C纳米晶型材料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借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