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天生桥水库除险加固设计

2016-05-30 11:22:21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曾  旭

 (遵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遵义  563000)

【摘  要】  天生桥水库是一座堵洞口成库的岩溶水库。通过比较,水库除险加固设计选择了结构简单、方案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溶洞内新建拱形堵体方案:本文论述了该工程岩桥稳定性和防渗效果的研究工作,分析总结区域复杂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和处理措施,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拱坝;除险加固;方案比选;优化设计;病险水库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章编号:10054774( 2016) 03-0040-04

1基本情况

    天生桥水库位于仁怀市合马镇境内,大坝坐落在赤水河一级支流木溪河中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3km2(其中闭流区面积4. 53 km2),原设计水库总库容770万m3,属小(1)型水库。该工程以灌溉为主。

    天生桥水库是一座堵洞口成库的岩溶水库,挡水建筑物主要由溶洞进口拱形堵体、堵体护坡砌石拱及上部“岩桥”组成,拱形堵体外半径为20m,内半径为14m,拱厚6m,堵体高28. 17m,堵体上、下游面采用150号混凝土预制块镶面;护坡砌石拱高19. 92m,采用C15混凝土浇筑而成,厚1. 0m;“岩桥”表面采用混凝土埋块石护坡.护坡厚度为0.8~1. 0m。

    经多年运行,上游护坡表面杂草丛生,有多处裂缝,堵体、基础及两肩岩体、上部“岩桥”及护坡渗漏严重,多处出现塌陷。

2  溶洞及“岩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评价

2.1  地形地貌

    工程区为天然形成的“岩桥”地形,属典型的岩溶洞穴地貌,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K1溶洞、溶洞顶部“岩桥”及河谷两岸山体。

    K1溶洞主要沿f4断层发育形成,洞宽4~20m,洞高20~ 50m,洞长约170m,进口发育方向近SN向,出口方向N150E,为原木溪河的伏流段,溶洞总体形状为上宽下窄,呈不规则形状,洞壁岩体相对较完整,局部有斜向山内的小溶穴发育,但孔口多被钙质胶结。下

部洞壁近于直立,呈湿润状,局部呈流态,}同顶“岩桥”局部有滴水现象。洞壁强风化厚0.5~1m。洞顶“岩桥”底部强风化深3~3. 5m,局部沿断层或溶蚀裂隙面呈囊状风化,受雨季洪水及地下水长期作用,洞顶及洞壁有钙化层和石钟乳分布,岩体内存在溶沟、溶槽现象,受f4断层切割,洞顶构造裂隙较发育,局部存在掉块和跨塌现象,但总体稳定性较好。溶}同上部“岩桥”岩体厚约3.5~42m。“岩桥”为上游薄、下游厚的楔形体,即迎水面为斜坡地形,坡角200~ 400,坡顶为台地垭口(即天然溢洪道),下游侧为陡崖,高约80m。“岩桥”岩体溶蚀裂隙发育,表面覆盖1.5~3. 0m厚的残坡积黏土,“岩桥”表面已产生3处塌坑,呈圆形漏斗状斜向溶洞发育,洞内充填黏土碎石,向下逐渐发育为溶隙。“岩桥”上部为峡谷地形,呈“V”形展开,两岸山体雄厚。

2.2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坝址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1s)及第四系(Q)。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为灰色中至厚层夹薄层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受区域性断裂、褶皱及次生断层的影响,坝址区岩层产状变化较大,产状为N210~740W/NE∠250~550及N550~710E/NW∠510~

610。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原堵体上游河床内的冲洪积(Qapl)砂卵砾石层,以及左右岸坡、河床台地、“岩桥”表面局部的残坡积(Qedl)黏土、壤土夹碎石覆盖。

    溶洞主要沿f4断层发育,受其影响,工程区裂隙密集发育,具有代表性的裂隙有三组:N70~140E/NW∠780~850,为构造性裂隙,沿该组裂隙多形成溶隙性岩溶通道;N350~650W/NE /800~850,为构造性裂隙,该组裂隙切割多形成陡坎或悬崖;N150~200W/NE∠250~400,为层间溶蚀裂隙,该组裂隙多发育形成溶隙洞穴。

2.3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岩性是以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为主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类,该类岩组为中等含水岩层,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在坝址区顺河流方向发育有f4正断层,断层破碎带由地表向下逐渐尖灭,发育为溶隙状,另外受f4构造的影响,在其附近地表一定深度及宽度内构造裂隙较发育。河水不断对f4断层破碎带岩体进行淘刷、溶蚀,形成向下游的排泄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破碎带岩体逐渐被河水淘空,进而发展为今天的K1溶洞。K1溶洞形状为上宽下窄,且洞壁岩体完整性好,未见有大型次生溶洞发育,说明溶洞主要沿构造发育。溶洞洞壁下部岩体均为湿润状,局部洞壁有明显的水流状态或滴水状,加之溶洞下游一定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出露,两岸坡无洼地、落水洞及岩溶漏斗发育,说明两岸坡地表岩溶不发育,K1溶洞为两岸山体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和岩溶发育基准面。

3工程除险加固设计

3.1  除险加固方案选择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结论,原溶洞堵体强度、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此次除险加固设计对堵体加固以及“岩桥”防渗处理拟定以下三个方案。方案一:在现有堵体上游面对原堵体加固,该方案运料交通较为方便,施工作业面大,但开挖工程量大,做围堰较为困难,施工难度大,“岩桥”表面防渗处理可靠性差、工程量大;方案二:在下游溶洞内对原堵体加固,该方案运料交通不方便,施工作业面小,施工难度大,“岩桥”表面防渗处理可靠性差、工程量大,但开挖工程量小,可用原堵体作为围堰,易施工;方案三:在下游溶洞内

靠近溢流进口下部新建堵体,结合帷幕灌浆以及“岩桥”防渗处理进行加固,该方案运料交通不方便,施工作业面小,施工难度大,但开挖工程量小,“岩桥”防渗处理工程量小,可用原堵体作围堰,易施工。    

综上所述,考虑到对原堵体加固处理施工会对原堵体带来不利影响,且原堵体至溢洪道进口段岩体单薄,溶隙发育,长期承受较大的水压可能被击穿或失稳,故选择在原堵体下游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洞段新建堵体方案。为了降低工程投资,结合新建堵体段洞形、地质条件,拟选混凝土拱形堵体。

3.2堵体结构设计

    新建堵体在原堵体下游约45m处,该洞段洞高38~48m,宽7.63~13. 69m,溶洞成不规则的狭缝形,顶部较宽,多被钙化层、石钟乳覆盖,下部较窄,至底部沿f4断层呈缝隙尖灭,洞壁陡峭,多呈湿润状。洞壁岩体多被钙质胶结物覆盖,局部有小溶穴、溶孔等发育。

其裸露段岩体完整性较好,受构造的影响,溶洞岩体受N70~140E、N350~ 650W和N150~200W三组裂隙切割洞壁面凹凸不平,洞壁陡、直及出露岩体完整性较好,溶洞内裂隙发育较弱,洞壁基岩强风化厚0.5~1. 2m,洞顶“岩桥”底部强风化厚3~4一n。新建堵体为材料C20混凝土,厚为8~15m、高为46. 05m的拱形堵体,基础及侧面嵌入基岩不小于3. 0m,顶面清挖不小于1m,与基岩接触面用ɸ20锚筋连接,其单根长为3m、间距为2m,呈梅花形布置。在堵体顶部预埋回填灌浆管,两侧面预埋接触灌浆管,以保证堵体与岩体紧密结合。新建堵体为拱形结构,上游面为铅直面,相应堵体基础高程581. 06m、顶高程627. 11m。另外由于原堵体基础及周边岩体渗漏严重,在585. 50m高程新建堵体布置一根ɸ1000钢管作施工期新老堵体之间的放空和排水,出口设ɸ1000闸阀。堵体体型主要几何参数如下表所列。

4防渗处理

4.1  防渗方案的选择

    根据新建堵体的位置,防渗方案为帷幕灌浆与“岩桥”防渗处理相结合。为了增大防渗的可靠性,减少“岩桥”防渗面积,防渗帷幕线横切新建堵体沿堵体上游侧布设。

4.2防渗处理设计

4.2.1  “岩桥”表面防渗结构处理

    由于帷幕线在“岩桥”约有25m长起灌高程低于正常蓄水位660. 50m(见下页图所示),以致于该部分“岩桥”表面需进行防渗处理。清除原656. 50m以上“岩桥”迎水面护坡混凝土埋块石及原未清挖完的覆盖层黏土,并对溶蚀裂隙进行扩挖回填。采用C20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其厚度为0. 3m,防渗面板采用ɸ20锚筋与基岩连接,其单根长为3m、间距为2m,呈梅花形布置。

4.2.2  防渗灌浆设计

    a.防渗标准:

    该工程的正常蓄水位高程660. 50m,新建堵体基础高程580. 00m,水头差80m。根据《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及该工程区出露岩体均为可溶岩、岩体内构造裂隙较发育、地下水位较低、K1溶洞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及以上岩体透水率较大,故防渗标准采用岩体的透水率q≤3Lu。

    b.帷幕边界确定:

    因该水库为堵洞成库的岩溶水库,出露地层岩性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灰色中一厚层夹薄层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岩层整体倾下游,受区域构造及坝址区f4断层的影响,该区岩体一定深度范围内裂隙及岩溶发育,强风化较深且差异较大。库水主要通过“岩桥”及近岸山体横向补给K1溶洞。特别是原堵体至溢洪道进口段“岩桥”受构造裂隙切割,岩体完整性较差,透水率较大,加之水头较高,地面施灌单孔深度多大于100m,这对灌浆工艺控制及灌浆效果的把握要求较高,故在612. 00m高程堵体及岩体分别设置灌浆廊道和灌浆平硐,以减小单孔孔深。为了增大防渗的可靠性,“岩桥”部分设双排帷幕。

    主帷幕线沿横切新建堵体至两岸坡,距堵体顶部上游边界约3. 0m,帷幕边界条件采用可溶岩地区绕渗公式L= H/3 +C计算确定,计算得L=50m。并对岸坡可能绕渗范围内岩体进行封闭。故左岸帷幕线端点地表高程为682. 70m,右岸帷幕端点地面高程为696. 80m;溶洞段底界以f4断层控制,其底界深入溶洞底部高程以下15m,左右底界以深入岸坡地下水位线以下10m为准。

    帷幕防渗设计主帷幕线长108m,副帷幕长26m,防渗有效进尺3454. 0m,防渗面积900m2;搭接灌浆孔242个,搭接灌浆进尺680m。

    c.帷幕灌浆先导孔设计:

    为了解灌浆有关参数,把部分灌浆孔设置为先导孔,并孔内做压水试验和灌浆试验,为以后的灌浆施工提供可靠参数依据。帷幕防渗边界和底界先导孔根据资料做优化调整。

5结论

    a.天生桥水库是一座堵洞成库的岩溶水库,本文对溶洞中拱形堵体结构的设计、“岩桥”稳定性和防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区域复杂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和处理措施,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b.溶洞内筑拱坝不仅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施工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除了施工场面狭窄外,还有放炮共振引起洞穴掉块及原堵体结构安全等问题,开挖过程中易发生洞壁、洞顶滑坡掉块等不安全因素。因此溶洞内筑坝施工技术值得总结和推广。

    c.该工程除险后,经钻孔压水试验、蓄水观测等,设计是合理可行的,达到了除险加固的目的。

关键字:

上一篇:受局部面荷载作用波纹腹板钢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