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女性驾驶人特性与行为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6-05-30 11:18:25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冯忠祥,刘强,张卫华,王锟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为系统地认识女性驾驶人的驾驶特性,分析其驾驶行为,从女性驾驶人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致因和心理、生理、“药驾”等因素,梳理国内外女性驾驶人驾驶特性及行为机制的研究成果,总结主流研究角度、方法和内容,并展望其未来研究趋势。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导致女性驾驶人交通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格、认知等心理特征和视觉能力、应激反应等生理特征,同时“药驾”也影响着驾驶特性与行为。剖析了女性驾驶人特性及行为机制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女性驾驶人群体在各种道路交通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模拟驾驶培训和教育,进而全面提升中国女性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水平。

关键词:女性驾驶人;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药驾;驾驶特性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迎来了以驾驶人非职业化为标志的机动车时代,驾驶人数量增速较快,尤其女性驾驶人更是呈现出激增态势,且有着继续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5年底,中国女性汽车驾驶人达到8 415万,占汽车驾驶人总数的25. 71%。且女性驾驶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体驾驶人的增长速度。同时,其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逐年增多。针对女性驾驶人交通事故及行为特性,相关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从事故特征研究逐步发展为心理生理等特征研究。

 由于男女驾驶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女性驾驶人心理、生理特征等对于预防女性驾驶人道路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着独特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交通环境,国内学者对女性驾驶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中国女性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与国外女性有较多不同点,且在行车过程中的特点更缺乏研究和归纳,对于女性交通事故预防缺少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女性驾驶人的文献,对研究角度、方法以及内容进行总体概述,并加以分析其发展趋势,为中国女性驾驶人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1  女性驾驶人的交通事故研究

1.1  事故数据统计研究

  性别与交通事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议。McGuire等总结多项研究成果得出性别变量(在控制驾驶经验与年龄的前提下)与事故发生率没有显著关系。但事故严重程度与性别相关,是认可的。Attewellj81指出女性驾驶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低于男性,但交通事故受伤率高于男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于社会文化规范及交通组成不同,不同国家学者研究女性驾驶人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Claret等研究发现25—44岁之间的女性驾驶人交通事故率最小。但蔡娜以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和北京市保险协会提供的数据为依据,研究发现女性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45岁。学者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驾驶,男性比女性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更自信。国际道路交通与事故数据库( IRTED)的数据显示,在持驾驶证的人群中,女性驾驶人的驾驶频率低于男性驾驶人。如果控制驾驶的持续时间,女性交通事故数多于男性。在事故严重程度方面男女驾驶人表现亦有不同,段冀阳等指出在相同里程数的前提下,女性严重肇事事故数量低于男性。

1.2  事故致因研究

男女驾驶人在事故致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Shaffer等研究发现女性致命事故和受伤事故与自身社会地位等没有明显关联;而男性致命事故和受伤事故与自身社会地位、社会调整等密切相关;亦有学者指出女性交通事故较多是因车辆控制及处理方面欠佳导致的,倒车事故和失控事故较多,男性交通事故多与超速相关。该结论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类似,蔡娜以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不难发现,女性因与车辆控制及处理方面相关的溜车、倒车、开关车门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女性驾驶人负全部交通事故责任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相应比例。与此同时,女性因与狭义攻击性驾驶相关的追尾、逆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女性驾驶人负全部交通事故责任的比例低于男性相应比例;但与广义攻击性驾驶相关的未按规定让行以及违反交通信号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女性驾驶人负全部交通事故责任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相应比例,说明女性在一个相对密封的车厢环境中同样具有驾驶攻击性。

 亦有文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将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行为分为两类:非侵犯类操作(失误操作和错误操作)和侵犯类操作(故意违法操作),女性由非侵犯类操作引起的交通事故数较多。而且,一些表面上认为侵犯类操纵的驾驶行为,如未保持安全距离、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男女驾驶人产生这些违法行为的原因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女性往往是对速度、距离判断不准确导致的,而男性更多是对自身驾驶技术过分自信导致的。

2  女性驾驶人心理特征研究

 心理是决定驾驶特性及行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人格、认知、情感以及乐观与冒险倾向等。女性驾驶人心理特征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2.1  人格

 目前关于性别、人格与交通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陶立与Beirness的研究均表明人格与其它因素相比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较小,但指出了人格与一些对事故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相关性。沈玮研究得出女性事故组驾驶人与安全组驾驶人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前者相对后者攻击性强,且缺乏同情心,但两组内,被试的12项人格特征均没有显著差异。

 攻击性人格特征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攻击性人格特征在驾驶活动中表现为大声叫喊、狂按喇叭、咒骂、超速以及路边冲突等。攻击性越强,越易引发交通事故。学者们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但学者McGuire指出女性驾驶人的攻击性也不容忽略,女性事故驾驶人与安全驾驶人的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Hen-nessy等指出,女性驾驶人会和男性驾驶人一样无视交通拥堵向其他驾驶人表现出温和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如咒骂、大声叫喊、疯狂的摁喇叭等。不同性别驾驶人的攻击性人格特征对于交通事故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尚未研究清楚,这是人格特征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2.2认知

 在驾驶过程中,认知主要指驾驶人对周围道路交通环境、行人等信息的获取与处理。驾驶人认知过程中,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的是知觉。与驾驶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觉包括速度知觉、风险知觉、深度知觉等,不同学者针对性别差异与这些知觉是否存在关联持不同的看法。例如,Sanders指出女性驾驶人的速度知觉能力显著低于同龄男性驾驶人。而金会庆等采用相关仪器对1680名职业驾驶人进行测试,研究表明男女职业驾驶人在速度知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在交通安全领域中,学者们一直注重风险知觉( Risk Perception),即驾驶人对于交通环境中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主观感受的风险普遍低于客观存在的风险,这种对于风险的误判是产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学者们普遍认同驾驶人的性别与风险知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女性驾驶人的风险知觉能力优于男性驾驶人。女性驾驶人比男性驾驶人的风险知觉反应时短,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男性驾驶人过度自信于自己的驾驶技能,导致其风险知觉能力实际表现较差。

 驾驶人风险知觉研究起步较晚,Wetton等指出,风险知觉包括三个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行为反应。他们认为风险知觉采用串行加工机制,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个加工阶段不畅均会影响到驾驶人风险知觉的整体水平。驾驶人对交通环境中潜在的风险加工机制畅通与否直接影响驾驶决策的正确性。目前男女驾驶人风险知觉具体加工机制模型尚未形成,这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2.3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包括情绪和态度。其中,情绪是一种短时的心理状态,态度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2.3.1  情绪

 情绪对驾驶人的影响很大,如焦虑,愤怒等,与超速等违规行为密切关联。以往由于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差异,关于男女驾驶人情绪状态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紧张、压力等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加明显。然应习文研究北京市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行为时,发现女性与男性相比,情绪更加稳定,女性出现情绪化违规以及随意性违规次数均较少。

 对于情绪状态的测量,学者们普遍采用情绪状态量表。最早的情绪量表是由McNair等制定的心理状态剖面图( 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随后Grove等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将情绪状态形容词由原来的65项缩少至40项。祝蓓里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进行了修订,编制了POMS中国常模,并将情绪状态分为四个维度:愤怒、紧张、抑郁和精力,前三项为消极情绪,最后一项为积极情绪。2014年,郭双等以祝蓓里的情绪状态量表为基础,考虑了中国社会大环境以及交通环境,编制了适用于中国驾驶人的情绪状态量表且检验了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发现,女性驾驶人在愤怒维度上的得分低于男性驾驶人,在紧张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性驾驶人。驾驶人的情绪状态得到可靠检测以后,未来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探索建立男女驾驶人不良情绪状态对驾驶安全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测、分析以及解释。

2.3.2  态度

 态度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改变驾驶人的态度进而改变其驾驶行为。受文化及教育的影响,男女驾驶人在安全、法规方面的态度一直是交通心理学学者的研究热点。女性在驾驶活动中遵纪守法态度往往优于男性。West等研究发现,女性对违规的态度更加保守,男性对于违规的态度更加随意,即女性对违规行为的容忍度较低。此外,Ulleberg等对驾驶风险( Risk - taking)态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人群中,女性在所有态度分项量表中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说明了女性更不倾向冒险。这与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一致,如石京等通过在互联网上展开“北京市小型机动车驾驶行为调查”,对收回的486份有效问卷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态度上女性比男性更趋向遵守交通法规以及让行。

 安全态度( Safety Attitude),是个目前仍然存有较大争议的概念。虽然存在形式各异的安全态度概念,但其核心内容仍为尊重生命、尊重交通法规、相互理解以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安全态度与安全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安全态度可以直接预测安全行为,对于交通事故有着决定性的作用。Yagil对安全态度的调查中发现,男女驾驶人的安全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2.4  乐观与冒险倾向

 乐观与冒险倾向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性,乐观与冒险倾向和风险感受密切相关。性别差异在乐观变量中变现较为复杂和隐蔽,在冒险倾向上女性比男性的冒险意识更弱。在一定程度上,性别和乐观变量都可以预测个体在冒险倾向上的反应。谢晓非指出男女驾驶人的乐观态度与冒险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低乐观组在冒险倾向、风险认知以及对冒险者的评价等多个测量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Dejoy研究男女驾驶人在乐观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对15个冒险驾驶行为在4个维度(日驾驶事故频率,事故潜在性,事故严重性以及伤残的可能性)上具有贬低驾驶能力的倾向,对冒险性驾驶行为的风险知觉更高。

 女性与男性在危险寻求指数上有一定的差异性。Bo}iolrri研究发现女性对待危险的敏感度普遍高于男性,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女性驾驶人危险驾驶行为远低于男性驾驶人。Tova等也证实了男女驾驶人之间危险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通过培训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表明女性的危险感受水平远高于男性。影响各国女性驾驶人安全驾驶的原因不尽相同.美国和日本女性驾驶人均存在不安全驾驶行为,高感觉寻求很有可能会带来超速行驶,前者因为被敌意激怒,而后者觉得超速可以带来自由39。影响中国女性驾驶人行车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未掌握熟练的驾驶技术及基本的机动车维修技术;天真,常以自我为中心,开车时易发小脾气。

3女性驾驶人生理特征研究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和驾驶活动紧密相关的生理差异主要是视觉能力、应激和反应、分析能力以及空间能力。

3.1  视觉能力

 驾驶人感觉外界环境变化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完成的,占80%以上。胡敏等通过调研指出女性视力合格率低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驾驶人文化程度一般比男性驾驶人要高,屈光不正比例相对男性比较高。另男女在视野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行车时女性与男性驾驶人的视野差异却未见相关报道,这是视觉能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3.2  应激和反应

 面对道路上错综复杂的交通环境,应激和反应对于安全驾驶具有重要作用。女性驾驶人的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在应激环境下的反应没有男性积极,对道路交通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不能正确应对。赵建有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驾驶人在高度应激状态下的特殊性。刘浩学等发现不同性别驾驶人对应激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女性为达到预期效果所需的训练次数普遍高于男性。还有学者研究了驾驶人的感知反应时间和制动动作时间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发现驾驶人性别与感知反应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性别与制动动作时间明显相关(女性约为0.16 s、男性约为0.19 s)。

3.3分析能力

 分析是归纳、推理与判断的基础,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是缺乏理性、充满情感的人。所以,女性较多从事描述与复述的工作,缺少缜密的逻辑思维。但是,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男女在分析能力方面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男女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心理定势的问题上。

3.3.1  场独立性

 驾驶过程中,驾驶人须从所知觉的道路交通环境中分离出与其驾驶密切相关的对象(车辆、人、信号灯以及道路等),以便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出现道路交通事故。不难看出,场独立性更有利于安全驾驶。场独立性与眼睛注视持续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场独立性越强,眼睛注视持续时间越短,即反映出驾驶人获取所需信息的时间就会越短,场独立性越强,视觉搜索模式越有效。学者普遍赞同男女在认知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别,即女性的场独立性明显低于男性。张茜研究发现场独立型驾驶人对明显危险、潜在危险的感受水平均高于场依存型驾驶人。

3.3.2  心理定势

 驾驶过程中,心理定势主要表现在思维和动作两个方面。在瞬息万变的道路交通环境中,仅仅依靠定势解决复杂多变的险情,是极不安全的。袁振国等指出女性摆脱心理定势的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交通环境单一时,定势有利于女性驾驶人安全驾驶,但是,面对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时,女性驾驶人却不如男性驾驶人反应敏捷,不能很快的做出反应。

3.4  空间能力

 驾驶过程中,驾驶人需要用眼睛和耳朵确定物体的位置,进而判断自身位置,掌握空间物体的方向和速度均属于空间能力。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较其他差异最为明显,即男性表现普遍优于女性。

 Llnn等在1985年设计实验验证了空间能力应包含空间想象( Spatial Visualization)、空间知觉(SpatialPerception)和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此后,不同学者分别设计实验进行了相关研究。Feingold指出空间想象中的性别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蔡娜指出在空间知觉方面,自9岁开始,男孩开始做得比女孩好,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性别差异越大。Levine等指出在心理旋转方面,到4岁时,男孩普遍优于女孩,心理旋转实验中的差异仍然保持稳定或增加,进入青春期和成人期后,这种性别差异越大。

4药驾

 在药物影响作用下驾驶机动车称为药驾( DrivingUnder The Influence of Drugs,DUID),由于受女性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特殊性及受用药特殊性的影响,女性具有与男性药驾不同的特点。女性药驾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药驾已经成为威胁女性驾驶安全的重要因素。对于女性药驾问题,国外研究远远领先国内,主要包括药驾风险认知,药驾相关风险性因素分析,特定人群药驾流行病学的调查。

Zopf等使用25 532种药物研究男女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率情况,受试者总计2 371名,其中,女性1 012名。以出现一种及以上ADR计,研究发现,除O~24岁年龄段以外,其余所有年龄段女性发生ADR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药物避孕深受广大育龄女性驾驶人的青睐,但是,避孕药对女性驾驶人安全驾驶有着消极影响。对于事后紧急避孕药,WHO的乌普萨拉国际药物监测中心( UMC)在2004—2008年间总共收到左炔诺孕酮ADR报告59 298例,其中,涉及驾驶安全性的视觉损害986例,神经紊乱5 925例,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7 152例56。所以在口服避孕药期间进行驾驶,会对女性驾驶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针对避孕药物影响女性驾驶人驾驶能力的研究却较为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

5  驾驶技术、风格与行为特性

 驾驶技术由操作技术与安全技术两个维度组成。操作技术即与驾驶相关的操作技巧以及熟练程度,如穿越间隙技术、并线技术以及超车技术等。安全技术即基于安全驾驶采取防御性措施的技术,如规避路边行人、与前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等。女性驾驶人的操作技术显著低于男性,而在安全技术方面女性略高于男性。Alexander等对男女性驾驶人的穿越间隙研究发现,女性需要的穿越间隙大于男性。学者们根据道路交通特点等制定出形式多样的驾驶技术量表。现有研究中大多采用Lajunen和Aberg开发的驾驶技术调查表(DrivingSkill Inventory,DSI),该调查表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Lajunen等使用该量表将女性驾驶人与男性驾驶人进行对比分析,女性安全技术的自我评价略高于男性,可女性对操作技术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男性。石京等研究同样表明女性操作技术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男性,而女性的安全动机略高于男性。驾驶风格是指驾驶人习惯性驾驶或选择开车的方式。女性和男性在驾驶风格上差别较大。女性的驾驶危险性远低于男性,她们的驾驶风格以谨慎型和焦虑型为主;男性的驾驶风格以愤怒型和冒险型为主。Taubman - Ben - Ari等使用多维度驾驶风格量表( Multimensional Driving Style Inventory,MDSI)对驾驶风格的研究发现:女性在焦虑和分心维度上得分高,而男性在愤怒和冒险维度上得分高。

 驾驶行为是驾驶人在驾驶活动中所有动作行为的集合,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以及所在环境的交通情况。男女驾驶行为差异一直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攻击性驾驶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危险驾驶行为且很少与女性驾驶人联系在一起,H arris等认为与女性相比,男性对攻击性驾驶行为持赞成态度。但Hauber等通过观察966名男女驾驶人驾车接近人行横道时的行为举止,发现攻击性驾驶行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李凤芝通过对1 631名机动车驾驶人进行攻击性驾驶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国攻击性驾驶行为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此外,学者们发现在愤怒驾驶行为、侵犯驾驶行为等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6  结论

 1)交通管理者应开发适用于女性驾驶人的驾照考核体系。未来驾驶训练应强化车辆控制处理技能以及倒库技术,同时为达到预期应激反应能力,适当增加训练次数等。

 2)风险知觉评价方面。目前,亟待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国独特的社会大环境与交通环境,同时考虑中国女性驾驶人驾驶特性的风险知觉系统,评价女性驾驶人的风险知觉能力。

 3)生理特性方面。男女驾驶人生理特性差异方面研究成果略显欠缺,对目标物的识认时间、视野等差异,尤其是女性驾驶人生理期(月经期、妊娠期和更年期)行车特点几乎没有。

 4)药驾方面。现阶段人们对药驾关注较少,尤其对女性驾驶人的药驾问题缺少系统研究。未来应深入研究女性药理特性对其驾驶能力的影响,做好相应科普工作,提高交通管理者与驾驶人对药驾风险的识别能力。

关键字:

上一篇:黏土塑性混凝土在防渗墙施工中的应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