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澄宇,柯勋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研究展示了一种面向Revit平台上BIM模型的准确性检查应用——设计中建筑专业规范条款的自动化检查。它通过对国内规范的分类,针对建筑专业的可数字化条款的不同验证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验证算法予以软件实现。这里以轨道交通设计中的多个检查类型为例,展示了在日常设计过程中这一新应用的潜在价值。同时,针对它在国内的后续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设计过程;建筑信息模型;Revit;合规性;自动检查
0 引言
随着BIM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在国内大型建筑项目设计、施工、运维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其中尤以在设计中后期,多专业间的碰撞检查为热点,它向业界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基于BIM模型的各种准确性检查应用远不止于此,它们都能够对这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它们至少包括以下4种:
图纸与模型一致性检查,它是国内采用第三方BIM咨询单位进行建模的工作模式,所特有的一种准确性检查应用。它发生在二维设计基本完成后,旨在检查BIM咨询单位建立的模型是否与设计单位提供的二维图纸相一致。目前,只能够通过双方具体人员的往复沟通实现,而在设计人员直接建立BIM模型的工作模式中,就不存在这一类检查(故在国外的此类研究与应用较少)。
单专业设计合规性检查,它发生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旨在帮助每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自动完成对其设计模型是否符合相应规范的检查,同时也可为专业负责人的校审提供辅助手段。由于这一检查可以随时或定期进行,能够及时地给设计人员以反馈,并大大减少专业内部的问题,所以对于初阶设计人员的成长,以及复杂项目的进一步多专业协同,都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多专业协同一致性检查,即目前最为常见的“碰撞检查”,它发生在设计的中后期,在各个专业设计基本成形的情况下,对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碰撞与施工安装干扰进行检查。它可以有效地减少以往二维设计需要到施工阶段才发现的许多问题,给目前复杂项目的运行带来了十分明显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交付模型数据标准检查,它发生在设计完成后,在设计单位、委托单位、施工单位、运维单位的相互模型数据的交接过程中,旨在检查模型是否符合各单位相互之间所约定的数据要求,包括模型的几何标准、属性标准、构件命名与层级关联标准等。它确保了BIM模型在不同单位间有效传递的可能性,是支撑建筑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基石。
目前,国内建筑业界已经着手开始制定各种BIM标准,以支撑未来的交付模型数据标准检查;对多专业协同一致性检查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应用,以至于BIM技术几乎被等同于“碰撞检查”为国人所知。而在上述四种准确性检查应用中,既有国外经验可参考,又有巨大应用需求的单专业设计合规性检查,必将成为下一个BIM应用热点。
本研究团队在为上海申通集团提供有关全生命周期BIM咨询的过程中,受其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流程启发,开始着手探索在设计过程中,基于Revit平台BIM模型的建筑专业自动规范检查方法。
1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BIM模型准确性检查方法的研究,一般都避免仅针对特定的模型格式,而选择在各个软件厂商都共同支持的Industry FoundationClasses( IFC)标准下进行。而且因为该类研究可以直接转化为软件产品,涉及商业机密较多,所以对研究本身的详细论著较少,反而是对相应产品的介绍较为明晰,这里就以其中最为主要的4个检查软件为例。
Solibri是BIM模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行业领跑者。其核心产品Solibri Model Checker( SMC)除了能实现国内常见的多专业协同一致性检查(碰撞检查)外,还率先实现了对交付模型数据标准的检查,以找到模型的各种缺陷。同时,它已经初步实现基于内嵌在程序中的单专业设计合规性检查代码,对多条消防疏散类规范进行设计准确性检查。
SMARTcodes由AEC3和Digital Alchemy研发,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弥补SMC对设计合规性检查的代码内嵌后可扩展性差的问题。它可以通过IEEC定制的专业术语,将规范半自动的映射为计算机检查程序。
EDModelChecker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准确性检查平台,但它相较于SMC更加开放。它能够操作基于Express(IFC标准所使用的语言)和Express-X语言编写的模型数据,且支持服务器异地批处理,对于像空间可达性与防火疏散等规范条款的单专业设计合规性检查,可以灵活地由内嵌代码或外部导入代码实现。
FORNAX则是这些准确性检查平台中最早面世,但开放性最差的一个(其具体的检查过程并未对外公开)。它自带的检查规则,多针对防火系统、喷淋系统、停车系统等的相关条款。用户需要通过C++编程,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效用。
上述各种BIM模型自动准确性检查工具的工作流程一般都包含四步:1)规范转译:将书面语的规范条款转译成计算机可以计算的逻辑表达(代码程序);2)对象提取:从BIM模型中提取规范条款所关切的几何数据、属性数据、层级结构数据等对象数据;3)检查计算:提取的对象数据交由对应的逻辑表达进行计算验证,得到正确或错误的结论;4)报告发布:对照BIM模型中的构件或属性,提示出检查错误的对象,便于设计人员修改。
显然,第一步受制于现行设计规范中各条款的可计算程度,第二步则受制于BIM模型所包含信息的完整程度,最后两步受制于实际BIM应用的工作模式。首先,国内建筑规范与西方规范间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一完整性不足,且存在着相同术语对应不同内涵的现象。这致使国外常用的“谓语逻辑”半自动转译方法,无法在国内应用。其次,国内BIM模型的行业标准刚刚起步,尚未考虑到模型内对象与规范对象一一对应的问题,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对象自动提取也难度重重。最后,国内特有的第三方BIM咨询单位在二维设计后“翻模”的工作模式,直接造成一线设计人员远离BIM模型,缺乏应用“单专业设计合规性检查”的基本土壤。
2研究方法
虽然国内BIM应用从面上讲受上述条件所限,但所幸上海申通集团顺应了国际BIM发展的规律,依托自身贯穿城市轨交项目投资、设计、施工、运维的有利角色,已建成较为完善的企业级BIM标准,使BIM模型自动识别成为可能,且通过BIM协同平台的推广,积极鼓励一线设计人员直接依托BIM模型展开设计工作一这些都为单专业设计合规性检查铺平了道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团队提出以类型学的方法,区别对待现行设计规范的转译问题,通过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算法编制,探索了在Revit平台上实现建筑专业设计合规性自动检查的方法。
2.1标准化BIM模型的自动识别
自动规范检查的前提是对BIM模型中各构件对象的自动识别,即解析出模型中的各种设计对象,诸如墙、楼梯、各种功能房间等,与规范条款描述的对象一一对应,而这必须以严格执行的BIM建模标准为基础。
所幸,上海申通集团已经发布了企业级的BIM建模标准,还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地方行业标准的建设,同时建立了行业设施设备的Revit标准族库,明确要求其BIM模型必须基于该族库建立。这为本研究奠定了自动对象识别的主要技术基础,即在大部分情况下,规范条款描述的对象都能够与BIM模型中的设计对象建立对应关系,程序可以方便地利用Revit API解析出模型对象的属性与几何数据进行相应计算。如规范中对于楼梯梯宽、踏步尺寸等提出要求的条款,都可以在模型中找到对应的楼梯对象,直接提取对应的参数或几何信息,展开计算。又如规范中常见的,对各种功能房间的有无、或相互位置关系的判断,都可以通过自动遍历BIM模型中符合一定几何范围要求的所有Room对象,提取其在之前按照建模标准手工建模时赋予的命名值,展开计算。
同时,规范条款描述中还存在一些现有BIM建模标准与族库对象没有包含的概念,如“站台计算长度”。本研究特别针对这类概念,遵循已有的设施设备分类标准扩充了现有族库,并建议已有标准增加对于此类对象的建模要求。这样,就可以从BIM模型中自动获取规范条款中的所有设计对象,及其必要参数。
2.2 规范条款的分类
面对内容庞杂的设计规范,本研究借鉴了类型学的方法,区别对待现行设计规范的转译问题。这里先将某专业设计规范的所有条款,根据其表述是否可以用数学方式表达,分为该专业下的可数字化条款与不可数字化条款两大基本分类。这里以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中的建筑专业条款为例进行了基本分类。其中,不可数字化条款共计42条,包括提纲性条款5条、涉及其他专业条款24条、无BIM模型对应对象条款3条、定性化表述条款10条。而余下的49条可数字化条款,根据它们指向BIM模型对象的数据特性,可被进一步细分为以下10种类型(图1):
元素参数类,如“乘客使用的楼梯宜采用26度34分倾角……”;
元素存在类,如“车站应设置无障碍电梯……”;
元素数量类,如“站台至站厅应至少设1处上下行自动扶梯……”;
点点距离类,如“地下车站降压变电所位置应接近车站负荷中心设置……”;
点线距离类,如“在站台计算长度以外的车站结构立柱与站台边缘的距离……”;
线线距离类,如“自动扶梯外缘与平行墙装饰面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80 mm……;
房间水平相邻类,如“消防泵房宜设于设备与管理用房有人区内的主通道旁……”;
路径类,如“地下出入口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 m……”:
线线夹角类,如“站台上的楼梯和自动扶梯宜纵向布置……”;
点点连通类,如“公用厕所的门不宜直接开向办公用房……”。
2.3不同条款类型的检查实现举要
上述细分工作从繁杂的建筑专业可数字化条款的各种检查问题中,梳理出了多种检查范式(上例规范中就有10种),而每一种检查范式中,用到的算法基本思路、关键函数等都是高度相似的。因此,通过这种“分而歼之”的策略,只要能够完成对一类检查问题中一个的自动检查,那么这类条款就都能够得以解决,从而通过分别解决这10种类型,完成对于该规范的自动检查。这里,再次以上海轨道交通的设计应用为例,分别介绍“元素存在”、“元素参数”、“点点距离”,三类问题的3个代表条款的自动检查实现方法。
在以下案例演示中,程序根据使用者勾选的规范条款,对模型展开自动检查计算。当模型存在合规性问题时,如果警告信息超过一条,则显示警告信息列表,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击其中的标题进行详细查看;而如果仅有一条时,则直接显示警告信息内容,并进行详细查看。
在详细查看时,如果问题与特定的模型对象关联,程序会将警告框与视图直接定位到该模型对象上,以便于观察;而如果问题涉及缺少元素,即缺少与特定模型对象的关联时,程序只能在当前视图显示警告框。
2.3.1 “元素存在”类
针对“9.2.6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管理人员厕所不宜与公共厕所合用。”条款进行合规性检查。算法引用常用String处理库的“正则表达式”,通过Revit API的FilteredElementCollector方法筛选出Room元素,并进行Regex匹配,最终报告匹配结果,操作过程如图2。
2.3.2 “元素参数”类
针对“9.7.1乘客使用的楼梯宜采用26度34分倾角,休息平台长度宜为1.2—1.8 m”条款进行合规性检查。算法通过LookupParameter在Revit模型中搜索名为‘楼梯’的对象,通过依次提取楼梯的参数stair. ActuaIRiserHeight、stair. ActuaITreadDepth、run. ActualRisersNumber、stairTp. MinRunWidth,并进行数值判断,最终报告检查结果,操作过程如图3。
2.3.3 “点点距离”类
针对“9.3.3设置在站台层两端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伸入长度不应超过一节车辆的长度,且与梯口或通道口的距离不应小于8m”条款进行合规性检查。算法通过FilteredElementCollector和正则表达式,在Revit模型中过滤出名为‘站台一管理’‘站台一楼梯’的对象,遍历房间的各个角点以及楼梯的角点,通过Line. Project方法,将点投影至轨道线上,比较点点之间的距离,最终报告检查结果,操作过程如图4。需要留意,由于现行的轨道交通BIM模型标准中并不存在“站台计算长度”对象和“一节车厢的长度” 参数,所以本案例中要求建模者使用研究团队补充的族库对象,按照建议新增的BIM建模标准,事先建立该对象并设定参数。可见,自动规范检查会对各种现行标准提出新的需要。
3 结论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面向Revit平台上BIM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即设计中建筑专业规范条款的自动化检查。通过案例演示可以发现,该应用可以通过后台的自动运行,帮助初阶设计人员或面对复杂项目的设计人员,在日常设计过程中即时发现各种违规情况;亦可通过BIM协同管理平台在服务器端自动批量运行,周期性地对整个设计企业的每日工作成果进行日报检查,这将有效地辅助企业的质量管理层开展设计审核与质量管控工作。
当然,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亦获得了对国内BIM发展的三点思考:
1)国内建筑设计类规范表述严密程度不足,制约BIM发展。相比欧美规范,尚存在较多的定性表述,且规范间概念表述不一致,这些问题既会影响规范自身的执行,亦会成为今后基于BIM模型的规范自动化检查应用的先天缺陷。
2)国内现行BIM标准研发缺乏对设计规范中概念对象的匹配,将被迫升级。自动检查的基础就是拿BIM模型中的对象与规范条款中描述的概念对象进行比较,所以现行BIM标准的研发如果不对这些对象(比如最后一个演示中的“站台计算长度”)进行规范,那么与之对应的规范条款就很难落实自动检查。所以这又为BIM标准的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内大量存在的第三方BIM咨询模式阻碍BIM应用的价值最大化,将逐步萎缩。参考国外模式,设计人员在BIM咨询企业的培训后,成为开展基于BIM设计的主力,而咨询企业仅负责高难度的BIM应用。该模式从根本上避免了国内模式中所特有的手动“图纸与模型一致性检查”工作。这种位于最底层的手动准确性检查,将会使所有后续的BIM模型的准确性受到威胁,会排斥以设计者频繁与模型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应用,最终使得BIM应用的红利得不到完全的释放。所以可以预见,随着国内设计人员对BIM技术的日趋熟悉,以及各种BIM应用的价值召唤,大部分设计人员也必将亲身跨入BIM时代。
上一篇:检查井防沉降措施理论计算分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