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基于“移居”生存的维吾尔民居热环境营建

2016-05-24 10:56:30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何文芳,刘加平,师宏儒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2.兰州理工大学,兰州730050)

 [摘要]维吾尔人独特的“移居”生活方式,是资源匮乏时期宝贵的生存经验,挖掘与之相适宜的民居建筑营建智慧,有利于低能耗乡土建筑的延续与发展。通过问卷调查维吾尔人作息,走访维吾尔民居建筑,结合现场测试典型民居热环境,总结“移居”行为规律,指出“移居”的实质是选择相对舒适的热环境。在此基础上,提炼民居热环境梯级分布特点,剖析与之相适应的民居空间模式,解析维吾尔民居热环境的营建方式,为当代新疆低能耗乡村建筑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维吾尔;民居;热环境;移居;节能

0  引言

 我国维吾尔族聚居区分布很广,西至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库车和喀什,南至和田,东至哈密和吐鲁番盆地,北至伊犁地区的谷地平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夏热冬冷,且易受风沙之害,气候异常恶劣。为了保障生存,维吾尔人采用独特的“移居”方式生活,冬季聚在“冬室”取暖防寒,夏季躲在“夏室”避暑降温,春秋时节则呆在室外沐浴阳光享受自然。此举虽与当代常见的居住习惯相左,却让民居建筑在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既能保障生存要求,还能满足一定的舒适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新疆乡村照搬套用城市居住方式,致使建筑耗热量水平逐渐向城市趋近。然而我国的单位建筑能耗强度已达饱和,无力承担更高能耗的乡村建筑。为此维吾尔人在资源匮乏时期的生存经验尤为可贵,沉淀在民居建筑中的热环境营建智慧亟待挖掘整理。本文基于维吾尔族的“移居”生存方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民居热环境营建方式,为当代新疆乡村建筑发展提供依据。

1  维吾尔人“移居”行为调查

 选取吐鲁番地区多个乡村,针对维吾尔民居作息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冬季调查样本189人,夏季样本155人,样本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生理特征分布均匀。

维吾尔居民全年“移居”行为如图1所示。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中旬),超过80%的维吾尔居民呆在室内,其中大部分人使用冬室,其他少部分人在庭院或户外劳动;过渡季节(3月中旬—5月,以及9—11月中旬),约60%维吾尔居民停留在日照通风良好的过渡空间,春季另有20%居民参与田间劳作,而秋季夜晚有18%的居民选择庭院就寝。夏季(6月—9月)室内空间停留人数比例不足20%,过渡空间和室外人数比例均为40 010左右。

  维吾尔居民昼夜“移居”行为如图2所示。夏季主要使用过渡空间,但依据时间不同略有变动,北京时间0:00—4:00时段,室内、过渡空间和室外的维吾尔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8%、41%和41%;4:00·8:00时段,部分在室外休息的青年人起床到户外果园劳动,而老年和小孩继续休息,从室内到户外人数比例分别为18%、18%、18 010和46%;8:00—12:00时段,75%的维吾尔人停留在过渡空间,21%的人在庭院中从事家务劳动,极少数人还在户外劳作;12:00~16:00时段,室外逐渐升温,18%的维吾尔人进到室内,75%的人留在通风良好的过渡空间;16:00。20:00时段,室外炎热难耐,52%的维吾尔居民在室内避暑,但仍有48%的人留在室外;20:00。24:00时段,室外气温下降,大部分维吾尔人走出房屋纳凉,从室内到室外人数比例分别为10%、70%和20%。

  概括而言维吾尔人冬季夏季蜗居室内,春季秋季涌现室外,夏季正午蛰伏室内,黎明傍晚则置身室外,深夜又回归室内。不难发现维吾尔人“移居”生活,实为选择最舒适的居住环境,随着季节交替、昼夜往复,室外气候循环,建筑物理环境周期变化,维吾尔人的“移居”行为也随之周期循环。

2  维吾尔民居热环境分析

 维吾尔人“移居”行为与建筑室内外热环境息息相关,选取典型上屋下窑式维吾尔民居,开展热环境测试调查,总结建筑中热环境分布特征,解析该居住行为与热环境分布关联。

2.1建筑概况

 测试建筑位于吐鲁番地区亚尔乡,概况如下:

 1)庭院居中,种香椿树并设有苏帕,还搭建了高架棚,是起居生活的中心场所。庭院南侧为果园区,用于种植葡萄。庭院东侧为辅助区,安放杂务、旱厕和牲畜棚。

 2)建筑三面围合,北房两层,半地下层为窑洞,上层为经堂;东房为辅助卧室;西房为单层“沙拉依”单元,入口正对为两间客房,左侧为客室(米玛哈那),右侧为卧室(阿西哈那)。

 3)采用土木结构体系,500 mm厚土墙,370 mm厚土坯墙外砌120 mm厚砖块。木构架土屋顶,木构架上铺草席并覆土200 mm。

为了了解民居建筑的温度分布特点,共布置10个测点(见图3)。其中3.1、3.3为半地下房间测点;3-2为二层经堂测点,3_4、3-5、3-6为一层室内测点;3-7、3-10测点位于高架棚区域,3-8测点位于屋顶庇荫处。冬季测试时间为1月7日至1月10日,有效测试时长72 h;夏季测试时间为8月8日至8月1 1日,有效测试时长72 h。

2.2测试结果

详细测试结果见文献[7]。测试建筑冬季温度分布特征如图4所示:

 1)测点3·7和3-8位于室外,温度波动大且温度低,其中测点3-7白天温度稍低于3-8。

 2)测点3.1、3.2、3。3、3.5、3-6没有供暖,因而温度低,主要分布在-10—0℃区间。其中3-1、3-3位于半地下,温度波动平缓且总体稍高;3-6为一层内室,温度次之;3-2为二层经堂,温度再次之;3-5为一层外室,直接与建筑入口相连,温度波动大且温度最低。

 3)测点3_4、3.9温度分布在10 N20 cC区间,明显高于其他测点。其中3_4为客室,用于待客和日常起居,全天供暖,其温度平缓,且白天温度比晚间稍高。3-9为卧室,采用夜间间歇式供暖,因而温度波动稍大,且晚间温度高于白天。

测试建筑夏季温度分布如图5所示:

 1)室外测点3-8白天温度高达48℃,温度波动极大,波动区间23—48℃,峰值出现时间14:00- -17:00 0

 2)测点3-7温度波动较大,但由于高架棚的遮阳作用,受太阳辐射影响小,白天温度明显低于室外测点3-8。

 3)室内测点3.1、3.2、3-3、34温度波动小,主要分布在28—35℃区间,波峰出现时间延迟至18:00~21:00。其中半地下房间测点3.1和3-3温度波动平缓,且温度均低于地上房间测点3—2和34。

2.3热环境分析

 分析以上测试结果可知,测试建筑热环境分布的梯级特征明显:

 1)测试建筑生活场所多样,室内空间封闭,温度平稳。相比之下,室外露天空间直接接收太阳直射和夜间冷辐射,因而温度波动极大,过渡空间因屋遮挡,温度波幅介于室外与室内之间。因此生活场所由室外空间、过渡空间到室内空间,其热环境稳定性逐渐提高,室外气候的作用呈梯级衰减趋势。

 2)测试建筑冬季分区取暖,即客室、主要卧室等起居空间全天取暖,次要卧室晚上取暖,其他辅助空间没有取暖。因此全天取暖房、间歇取暖房和非取暖房热环境差异极大,建筑平面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3)测试建筑夏季局部降温,供全家纳凉之用的夏室位于半地下,利用地下冷源和土壤的蓄热性能防暑降温,其他房间将夏室层层包围,避免夏室围护结构受到太阳暴晒。因而半地下空间温度低,而地面房间温度高,建筑竖向也存在温度梯度。

3  维吾尔民居热环境营建分析

 建筑是物理环境的载体,与热环境的梯级分布相适应,维吾尔民居建筑由室外到室内,由建筑入口到冬室、夏室,其空间从开敞通透向封闭围合层层递进,呈现出明显的梯级空间模式。调查典型维吾尔民居建筑,总结民居空间特点,剖析民居空间与热环境营建的关系。

 1)露天空间开敞通透,白天接受太阳直射迅速升温,夜间接受夜空冷辐射迅速降温,因而温度波动极大。露天空间有内庭院(阿克赛乃)、果园(巴克)和屋顶空间等。庭院空间开敞,早春和深秋时节,香椿树旁,暖阳斜照,温暖舒适;果园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遮阳和蒸腾作用防热,在炎炎夏日贡献一片阴凉;屋顶空间直接接收夜空冷辐射,是夏季夜间凉爽的休憩场所。

2)带屋顶的过渡空间有高架棚、檐廊(辟希阿以旺)、中庭(阿以旺)等。过渡空间半围合半开敞,常由屋顶结合建筑墙体或透风墙围合而成,顶部多有通风窗洞。屋顶既能遮挡太阳直射也可削弱夜空冷辐射,透风墙和顶部窗洞则引导气流促进空气流动。因而与露天空间相比,过渡空间温度波动减小且通风良好,在过渡季节微风徐徐,清凉舒适;在夏季白天则遮阳庇荫,增强通风提高人体蒸发散热;在夏季夜间还引入凉风降温,见图6。

 3)室内空间围合封闭,适用于室外气候较恶劣的时段。维吾尔民居多采用生土墙承重体系,厚重的围护结构具有很好的蓄热性能,利于缓冲室外气候变化,维持室内热环境稳定。窗洞少且小,降低室外冷风/热风向室内渗透。因此与室外空间相比,室内空间冬暖夏凉,但通风不足,空气品质较差,适合冬季和夏季正午使用,见图7a。

 4)室内空间分内外,空间布局注重保温隔热。譬如吐鲁番民居“沙拉依”单元有米玛哈那(内室)、阿西哈那(内室)和代立兹(外室),和田民居有修库艾(内室)和塔克歇(外室),其中内室布置在建筑内侧,外室位于外侧,用于连接入口和内室,既是交通过渡区也是天然的空气绝热区,对内室起到保温和隔热作用。又如北疆山区民居以火塘为中心组织空间,内室紧邻火塘布置,再将外室围绕于外侧,形成由中心向边缘依次递变的温度分布。

5)室内空间分冬夏,冬室营造注重保温,夏室营造注重降温。冬室远离建筑入口,空间低矮且封闭,极少开窗洞,有的只在屋顶开设40 cm×40 cm左右的天窗,用于采光和换气。夏室类型多样,吐鲁番地区夏室位于地下,空间低矮封闭,重在利用地下冷源降温;和田民居的阿以旺作夏室使用,空间尺度高大但围合封闭,顶部开口用于采光和换气,这样的夏室既可隔热又能热压通风降温。喀什、阿克苏等地气候温和,将辟希阿以旺等过渡空间作为夏室之用,见图7b。

维吾尔民居采用梯级空间模式,营建多样化的露天空间、过渡空间和室内空间,形成梯级热环境分布。如此,既能对恶劣气候层层衰减,还能发挥各类空间的特点,分别利用保温防寒,以及遮阳、蒸腾、通风、隔热、蓄热、地冷等多种降温措施,应对四季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宜居的建筑环境。

4  结论

 本文首先调查维吾尔居民生活作息,分析“移居”形成原因和行为规律;其次结合民居建筑调查和典型建筑热环境测试,总结维吾尔民居热环境分布特点;最后分析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剖析民居空间与热环境营建的关系,探索维吾尔民居热环境的营建方式。得到以下结论:

 1)维吾尔人“移居”生活,实为选择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随着季节交替、昼夜往复,建筑物理环境循环变化,维吾尔人的“移居”行为随时间周期循环。

 2)维吾尔民居热环境呈梯级分布。首先民居生活空间多样,从室外空间、过渡空间到室内空间,其热环境稳定性逐渐提高,室外气候的作用呈梯级衰减趋势;其次民居冬季分区取暖,全天取暖房、间歇取暖房和非取暖房热环境差异极大,建筑平面存在温度梯度;最后民居夏季局部降温,地下的夏室温度较低,地面房间温度较高,建筑竖向存在温度梯度。

 3)与梯级热环境相适应,维吾尔民居空间呈梯级分布。室外空间开敞通透,接受太阳直射和夜空冷辐射,因而受气候影响最大;过渡空间由屋顶和透风墙围合而成,空间半封闭半开敞,避免了阳光和夜空的直接作用,为此温度波动减小,且通风良好;室内空间厚墙小窗、封闭幽暗,利于蓄热保温,减少空气渗透,维持室内热环境稳定;室内空间分内外,内室远离人口,外室既连接内室和人口,也是空气绝热区,对内室起到保温和隔热作用;室内空间分冬夏,冬室注重保温,空间低矮且封闭,夏室注重降温,或位于地下利用地冷降温,或尺度高大利用热压通风降温。维吾尔民居建筑由室外到室内,由外室到冬室、夏室,其空间从开敞通透向封闭围合层层递进,呈现梯级空间模式。

 传统社会建材类型有限、营造技术落后,又缺乏高效的取暖和制冷手段,面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的荒漠气候,倘若采用单一空间营建单一热环境,将难以保障生存,更谈不上满足全年的舒适需求。为此维吾尔人采用“移居”式生存方式,创造了具有梯级空间模式的民居建筑,通过营建多样化的露天空间、过渡空间和室内空间,形成梯级热环境分布,既对恶劣气候层层衰减,形成适宜生存的微气候环境,还明确应对四季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维吾尔人的“移居”行为,结合民居的梯级空间和梯级热环境,顺应荒漠气候环境,且极大的减少了建筑运行对能源的依赖。因此新疆乡村建筑发展不应盲目照搬或套用城市居住模式,而应遵从维吾尔人的生存习惯,延续、借鉴或提升梯级热环境营建方法,探索出符合新疆乡村特色的低能耗建筑模式。

关键字:

上一篇:光控加压快速渗透试验仪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