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浅析心理学效应运用

2016-04-29 13:44:15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论文摘要:学生实验教学效率和有效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验心理状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盲目心理、恐慌心理、依赖心理、随意心理的分析,运用心理学效应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寻找解决策略。
论文关键词:实验心理,心理学效应,策略
  科学研究表明: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我们头脑里的比例是1∶1000,即头脑储存形象信息的能力比储存语言信息的能力强。不难看出结合实物的讲解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久远的多,在科学教学中把规律、概念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后转化为一种立体的网状形象信息结构,其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对于科学中的学生实验,并不像说说的那么容易成功,目前很多中学生在实验时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实验心理障碍的干扰,致使实验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甚至失败。为使学生实验能更为有效地开展,作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而且更应从学生各种实验心理考虑,运用心理学效应的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创造条件,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与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良好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目前在学生做实验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盲目心理
  绝大部分学生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喜欢活动,当学生进入实验室看到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和材料,都会表现的很兴奋和好动。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而对于老师在实验前的许多讲解,如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充耳不闻。因而有的学生并不清楚实验的具体操作与实验目的,自己盲目操作,导致实验失败,进而学生在剩余的时间里偏向了对好玩、刺激的追求,实验室成了“玩耍室”。这些不良心理反应的行为为实验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
  1.2恐慌心理
  因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经常要与火、电等打交道,并且实验中也往往会伴有各种光电、气体、烟雾等现象和玻璃器材破损的产生,以及使用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化学药品,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具体会表现出“恐慌恐惧”与“忐忑不安”。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去点燃酒精灯,不敢去接导线以及怕弄破而不敢去取永久切片等等。学生在实验中伸不开手脚,其当然严重抑制了实验的正常、顺利的开展。
  1.3依赖心理
  学生由于课堂不仔细听或预习工作不做到位等原因,使得其对实验的原理、过程不了解和不理解,实验时怕实验做错,不成功。看着眼前各种实验器材而变得无从下手,对实验的设计更是束手无策,故处处要询问老师,事事要依赖老师,学生实验思维活动被抑制,创造力在无形中也被扼杀,如此已失去了实验的重要意义。
  1.4随意心理
  在学生中还存在个别这样的学生,他们对实验的目标、过程和成败漠不关心,随随便便的更像是一位“看客”,在一旁看着同桌一个人实验。对实验无所谓,实验结果向别的同学抄袭一下来敷衍老师。这种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实验,而且更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人生、工作的良好发展。
  2利用心理学效应分析和寻找解决策略
  2.1扇贝效应——减弱、消除盲目心理
  在心理学上,将实验者奖励某一行为可使这一行为频繁的出现的行为称作强化,强化可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固定时间强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发生停顿,然后反应速度会增大,在下一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将达到高峰,这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像扇贝一样(如图1所示)。
  在实验中,有的学生经常会过于兴奋,实验情绪高涨,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就不容易认真地听老师的相关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已全部转移在实验器材上了,因而忘乎所以,失去了控制,进而衍生出诸多实验问题。对于此类学生,要纠正他们不良的实验习惯,减弱或消除盲目心理,教师首先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静心倾听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批评或奖励或两者兼施的策略,并结合利用扇贝效应的知识使问题学生逐渐减弱和消除盲目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因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学生也容易产生麻痹心理。所以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设法打破扇贝效应,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从而产生真正消除其不利心理和改造不良行为的巨大内在动力。
  2.2暗示效应——减弱、消除恐慌心理
  催眠师的语言就是他的魔具,它能够带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你若不信那些,那你不妨试一试以下一个实验:请你两脚并拢站立,双手掌心朝上向前伸出,尽量使双手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闭上眼睛,在心里慢慢地默念:“右手托着一本很重的字典,左手托着一团很轻的棉花……”反复地默念五、六遍后睁开眼。你的双手是否还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是否右手在左手的下方了?
  以上其实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叫暗示效应。学生恐慌心理的产生源于对器材的不熟悉以及对实验器材规范操作的不了解,要想让学生由被动性实验转变为主动性和自主性地实验,教师应在适当的时间和环境中给予他们一些包括语言、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积极的暗示和干预,譬如教师可先亲自示范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规范操作是安全的,这如同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教师还可以站在他们身边鼓励他们积极实验,这也会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
关键字:社会科学

上一篇:污泥干化新工艺略谈

下一篇:飞机概念设计的多向思维概述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