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展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讨论。
论文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1 教学设计
1.1 教材简析与学情分析
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教材的中心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激发学习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要求教师摒弃“灌输”的思维,充分激活教材,实施教学。
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像,兴趣更浓。但是,由于课本中出现较多的抽象概念,如焦点和焦距、实像和虚像、物距和像距等,加之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操作要求又较高,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完成教学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
1.2 设计思路
教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一个全过程的探究,从提出问题到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整个过程要求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同时注意探究过程中方法的点拨与内化,追求实效。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1.3 教学过程
1.3.1 复习引入
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说出有关凸透镜的物理名词?把焦点的位置称为一倍焦距处,用f表示。如果焦距是10 cm,在主光轴上离光心20 cm处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回顾,复习了上节课有关透镜的知识,同时补充了一倍焦距处(f)和二倍焦距处(2f)两个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重要的分界点,为下面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作了铺垫。
1.3.2 引入新课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周围的物体,并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结果。通过放大镜来观看物体,看到的像是怎样的?可让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蜡烛烛焰的成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揭示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不同的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同时,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打下基础。两位同学的演示,不仅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接下来的实验设计,达到环环相扣的目的。
1.3.3 提出问题、猜想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时缩小、有时放大,有时倒立、有时正立,同学们还有哪些想法和问题吗?
归纳确立探究的问题:像的大小和正倒跟物距、像距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问题,确立本堂课探究的内容。
1.3.4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结合器材如何来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分成5个组独立完成任务,分别找到清晰缩小的像、等大的像、放大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表格,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对无法完成的设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特别是在光屏上无法得到正立的像时,引导通过透镜看,找到正立的像。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并没有按照一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就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而是简单地提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将原来完整的实验分解成5个单独的任务,并不强调具体方法。目的是降低实验难度,节约实验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本身就具备了实验要求的所有要素。对正立的像的寻找,使虚像和实像的概念在学生矛盾冲突中得出,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开阔、发散自己的思维。
1.3.5 实验分析与论证
把学生实验的数据进行投影,交流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距之间应有什么规律?把归纳的结论表示出来:当u>2f时,f
上一篇:浅谈凹面轨道上的摩擦力做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