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及革命成功后长期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晶,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理论硕果,是指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号灯塔”。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其实际影响力受着多元文化并存现象的制约甚或挑战。
一、近代以来我国主要的社会思想文化变迁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都“陶醉”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一直以来以其“经天纬地,照临四方”的姿态领袖东亚。鸦片战争后,面对着“丧师失地,赔款辱国”的结果,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窘境,面对着西方新兴势力“坚船利炮”的威胁,中国的各界社会精英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先是以“学器物”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虽然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但因未触及体制与制度,希图“中体西用”而失败;继而是“学制度”的维新变法,希望在中国实现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将中国社会改革与革命之争推向激烈化,但因缺乏体制内势力支持,被当作“人事洗牌”而被扼杀;然后是“学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西方新文明反对传统旧文明,虽开一时风气之先,然而因失之偏颇(如主张取消汉子改为拼音文字等),在当时国内亦有强大阻力,但由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之后是“商战救国”的近代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包括晚晴状元张骞和荣氏兄弟等,但因当时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如海关定税权),企业家缺乏国家强力支持,最后被国外企业一一击败。至于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之流,名为“革命”,实际上只是当时不得意的底层群体的暴力活动,除了造成国家元气大伤(太平天国造成中国南方丧失近七千万人口,远超后来抗日战争;义和团兴起及清政府处置失当,利用义和团向外国宣战,攻击驻京使馆,引发辛丑事变,丧权辱国),于中国近代化并无半分裨益;之后是以“三民主义”(包括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国民革命,结束军阀割据建立中华民国;最后是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核心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终结了近代屈辱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新篇章。这段历史总体来看中国当时的主流思想是“西学东渐”,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学习西方以富国强兵,发奋自强,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甚或新文化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乃至义和团运动,都是受西方文明刺激而生,包括中华民国的宪政思想和我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西方文明的成果,只是到了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才是我党指导思想的真正创造。
二、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
建国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革命政府为全国人民树立了统一的价值体系,同时因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我国同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接触较少,因此当时的中国官方哲学并没有遇到挑战。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同外界接触日渐多了起来,人们的眼界逐渐打开,思想日渐活跃,加之西方文明的输入和思想文化领域控制松懈等因素,官方哲学一家独大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总体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有意识形态因形势改变而强势“祛魅”。在改革开放前,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封闭”的环境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接受了该体系所宣扬的价值观,但改革开放后,人们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而是中国落后的现实刺激了人们对以往理论的否定,从而使深具“神圣性”的固有意识形态遭遇强势“祛魅”。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经济改革而带来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一系列固有现象和矛盾,使得固有意识形态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
二是多元文化并存交融弱化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影响力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我们为了融入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而积极吸取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其中也包括以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成果,事实上是再一次的“西学东渐”,目前的西学在我国学术界拥有重要的分量,最主要表现在一流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研究的理论、研究的方法基本都是学习西方国家的高校,在学术上我们是“净输入”的状态。此外因社会的急遽变革而造成人们心灵的失序和信仰的危机,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复兴,集中表现在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西学东渐”和“国学复兴”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固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地位,如何在传统文化兴起,西方文明强势输入的背景下重塑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地位便显得尤为紧迫。
三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在传播过程所具有的一些瑕疵影响了自身的学术地位。我们在传入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并没有把完整的马克思本人的学说带入中国,而是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与需要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学说单独摘出而大力传播,虽是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必要之举,却破坏了马克思本人学说的完整性,同时之后我们所编写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材大量借鉴了苏联教材,古板的套路,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可怀疑的真理性特点都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根据波普尔的科学观念,“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来源于其自身的可证伪性”,这也就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是开放的,是需要也能承受得了学术证伪与检验的,而紧跟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教材将一切直接定性为“真理”,在学术界这只是“学霸”而非“权威”,是“孤芳自赏”而非真的“鹤立鸡群”,缺乏开放性,缺乏与其他学术流派的沟通对话,使得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与权威性在学术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如何巩固并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面对着固有意识形态的强势“祛魅”和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现状,如何巩固并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复魅”之路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展开多元对话,达成学术谅解。我们党在理论发展上的成果是显著的,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集中表现在我们党能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变化新增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活力与生命力。除此之外,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基础上,应积极展开同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对话,求同存异,寻求相似想通的价值取向,取得其他哲学流派或文明成果的支持和拥护,争取塑造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核心,兼容并包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有益部分为两翼的官方哲学体系。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性,以学术水平奠定地位,发挥影响力。一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既来自于其可证伪性,也来源于其学术性。就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来说,其学术性是其科学性的生命,所以重归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发掘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是重塑马克思主义地位的必由之路。从具体操作上来看,就是要重归马克思文本,重读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再次发掘马克思本人著作(包括“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的著作)的学术价值与对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指导价值,将马克思哲学的“大地精神”(哲学从天国降临人间,指导现实的世界)充分发扬,唯有如此才能重新奠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三是要占领并巩固舆论宣传阵地,牢牢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做出过“官方媒体在舆论宣传上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指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坚定不移的坚持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要下大力气,出新措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抵御西方或亲西方势力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和平演变。
四是改革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影响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也是接触新思想、新事物最前沿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让青年群体理解并认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褪色的重要保障。在现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因形式呆板,缺乏内涵等原因,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学术性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时事政治相结合,激发青年群体的学习兴趣,如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时事相结合,将马克思发现的“剥削秘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指路灯、传家宝,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唯有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各界的权威地位,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我们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走的更稳、更好。
上一篇:刍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