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现象,他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横向或者纵向的移动,本质是生产力、生产要素的转移。
论文关键词:产业转移,世界工业中心,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
一、导论
1、产业转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他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目前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有具大作用。产业转移是指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变动,也就是说由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移动,是产业区域间的转移,产业转移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横向或者纵向移动,本质是生产力、生产要素的转移。①
2、产业转移的作用主要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两个方向。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对产业转移的企业或者国家、地区来讲,他的积极作用是延续企业的寿命,扩展市场空间,或者说是为了新的企业进入或者为了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来讲,积极作用是指某些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竞争力的增强等等因素,也可以讲是为了提高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产业的消极作用是针对承接国或者说地区来讲的,产业转移大体上都是从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向不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转移,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比如说政治上、经济上。发达国家或者地区都不想让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富裕起来,所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的产业大都是有选择的、有保留的。这就会造成承接国或者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有所偏差,在核心技术上产生对发达地区的依赖,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使不发达地区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始终受制于发达地区或者国家。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
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也随之进行,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地区也都被卷入到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到目前为止,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四个阶段,许多理论界人士称之为“四次浪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形成,应有两个基本的判断条件:一是国家产业转移时间长,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二是国家产业转移规模很大,对所有参与产业转移的国家或者地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正是根据以上的标准,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家产业转移经历了4次阶段。每一次的转移时间很长,规模之大;而且每一次的国家产业转移都带来了“世界工业中心”的转移。
(一)、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美国正是因为承接了这次产业转移,才奠定了他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并且在19世纪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以后,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的英国人口只有世界人口的2%,但是却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2,世界贸易的1/4。那么这次的转移地主要是欧洲大陆和美国,美国在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比较好,于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英国在美国的殖民地大约有200个钢铁厂,年产约3万吨。成为这次最大的收益国。
(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德国转移,这次转移的影响更大。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时日本也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这次转移的原因主要有:1、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迫使美国不断的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他把国内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了德国和日本,而美国本部主要是致力于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影响了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于是美国、日本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向外转移,使承接这次转移的国家获得了工业方面的长期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这次转移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这次转移主要是由日本主导的,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在这次转移中,产生了东亚“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次产业转移的原因是:1、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牵连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能源的价格与矿产资源价格不断的上涨,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然后将钢铁、造船和化工业以及汽车等一部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外转移。2、20世纪70年代时期,日本为了应付日元汇率的升值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对付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选择了一条重新构建国内产业机构,对外进行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道路。1982年—1986年,在这个阶段的产业输出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对外的直接投资为370亿美元,占世界全部的对外投资的总额的65%;1987年—1991年的时候对外投资已经达到了127亿美元,占全部总额的65%。从产业承接国来讲的话,1982年---1986年对外投资汇入的比重达到了70%,而在1987年---1991年的时候应经到达了81.6%。
(四)、20世纪90年代—现在,是国际产业转移第四次浪潮。这次产业转移的主导者不仅仅有日本、还有东亚“四小龙”和美国,产业承接地主要是东盟国,主要以中国为主。这次产业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这次转移的原因有:1、在这个阶段,“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很快就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能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之间的矛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瓶颈的矛盾,正是因为这几个矛盾的存在才产生了90年代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2、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经济发展有了增长,投资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中国的市场广大,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扩大也是当时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非常重要的动力。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很大的表现有以下几点:1、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增多了,1994年—199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经济体为30.4%。但是到了2005年,比重竟提高到了36.5%。发展中国家承接的对外资直接投资比重明显的提高了;2、全球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国际转移的层次不断的提高。这次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转移国家为了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性的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把附加值低的产业和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承接国在承接产业转移后,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传统的加工工业和重化工业,并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
三、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回顾。
产业转移在国际舞台上发生着作用,在国内也是同样的。在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不平衡,从建国开始到现在,一共发生了4次转移,即: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1、三线建设是1964年—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切以各线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个称为三线建设。他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布局产生了深刻的意义。三线建设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改变了国家工业东部、西部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建成了一批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西部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建设改善了西部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建设的状况,那么中国的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别会更大,西部大开发更加艰巨和困难。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产业承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等地过去都是荒山野岭,就是在“三线建设”中成了现在著名的以钢铁、煤、汽车和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
2、西部幅员辽阔,地下资源丰富,但是人烟稀少等等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明显的落后于东部地区。为了平衡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提升,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强调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西部大开发的实行,推动了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等等。
3、振兴东北。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部地区也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益,相比较之下东北地区仍然是老样子,重工业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好的产业之一,重工业又恰恰是东北之长,所以振兴东北,重建中国重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的指出,振兴东北,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连续产业。振兴东北提出的这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次产业转移的目的是重塑东北重工业基地,做好国家的后防线。
4、促进中部崛起。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湖南主持了中部崛起的座谈会,他指出应该在西部大开发的同时就解决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承接等等问题,于是中部崛起终于向前进了一步。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资本已经相对饱和,本地的市场已经很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再者因为资源、劳动力成本、市场和环境方面的综合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是很强烈的。东部地区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各种要素成本的增长也已经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的动力。同时,我们要看到,21世纪初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对外扩张和转移的方向:一个是向我们内陆地区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是想境外转移。总的来讲,我国内地包括沿海发达地区、中部西部地区,要开展加工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即世界第四次制造业转移。
注释:①、中国地区产业转移,俞国琴,2001年。
参考文献:
[1]、吕政、曹建华,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2]、何维达、谢湲、何昌,WTO与中国产业升级[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
[3]、戴庆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技术学习及自主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6(4)。
[5]、宋泓。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N】,经济日报,2004-6-15
上一篇:浅谈氯气与钠反应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