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围绕“通过主人公形象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阐述了五种操作的具体方法:结合文中词、句,揣摩主人公形象特点;利用课文配图,由表及内观察、感受主人公形象;表演文中形象,深切感知主人公内在形象;整体感知文本,全面揭示主人公形象特征;加工创作文本,让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
论文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形象分析,低年级学生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占到所有课文的80%左右,这些课文中都一定会出现某一或几个形象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因此,抓住文章中的主人公进行形象分析,势必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课题,我已开展近两年时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
一、结合文中词、句,揣摩主人公形象特点
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思想感情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学生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该环节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返回课文对具体语句进行仔细斟酌,进一步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并在对语言领悟中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圈注,由浅入深地精读,入情入理地思悟,要以学生的自思自悟为主。作者会借主人公的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去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在分析主人公形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我在课上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训练:
1、抓含主人公语言的句子
写人的文章,作者会倾注爱憎分明的情感。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而事情又是通过人的语言,内心活动表达出来的,要体会人的思想感情,必须理解人物的语言和内心活动。
《小狮子》一课的第六自然段是小狮子对大树说的话,我让学生在“说”字之前加一个修饰词,表示出小狮子怎样地说出这番话。学生们加的词很丰富,如:骄傲、神气、得意、自豪……加此之后,我再让学生们去读小狮子说的话,很明显,学生们一下子就读出了小狮子自以为是、好吃懒做的态度。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狮子妈妈对小狮子的话,我同样让学生在“说”前加一个修饰词,表示出妈妈会怎样地对小狮子说话,学生们所加的词塑造出了不同形象的妈妈,学生们有的加生气,有的加严厉,有的加严肃,还有的加耐心。就在揣摩两位主人公语言的同时,学生真正了解了文章的主题:要有自己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2、抓含主人公情绪的句子
《比本领》一课的结尾处写道:“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我让学生在“笑”前加一个修饰词来表示两只小动物怎样地笑了。学生们有的加不好意思,理由是:因为它俩都知道自己刚才的做法太不明智了;有的加开心,理由是:因为它俩都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很高兴;有的加友好,理由是:因为它俩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今后还会有共同合作的机会。就在一加、一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还明白了课文教给我们的一个成功的重要的方法:合作。
3、抓含主人公举止的句子
《雨后》中出现:“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在这里补充的训练是让学生把“使劲”一词替换一下,试着加其他合适的词语。学生有的加同义词:用力、卖力;有的结合语境加:兴奋、快活;还有的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说:用力而开心。在加词的同时,不仅训练了学生同义词的替换,检查了他们的词语积累、运用情况,还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小哥哥当时快乐无比的心情,从而走进了人物内心,和文中人物有了心与心的碰撞,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 利用课文配图,由表及内观察、感受主人公形象
由于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所以,我们可以借助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观察主人公的画面
《可爱的娃娃》一课中有一幅配有珍珍偷走娃娃走在大街上的图画,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第四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我让学生观察图中珍珍的样子,说出这个样子表现出了她什么心情。学生们加的词有:紧张、害怕、担心、窘迫、痛苦……分析过后,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时,更能读出那种紧张气氛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因为学生明白了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所以才能读出体会出的感情。
2、观察与主人公相关人的画面
《不懂就问》一课中配有一幅孙中山问老师问题的画面,我让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学生们能通过画面上每一个同学的具体表现说出他们的紧张、害怕、吃惊。我追问道:“周围同学的这些表现更能体现出孙中山的……”学生么立马补充道:“镇定、勇敢、自信、敢想、善思……”观察周围同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主人公孙中山,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反衬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感受人物表情、行为的过程中树立起了孙中山的形象,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三、 表演文中形象,深切感知主人公内在形象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的词句,可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将学生带入角色的意境中,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他们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这样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语言。尤其是故事情节精彩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课堂中,我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去与文本直面交流。
1、表演主人公
学习《杨树之歌》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文中的大叶杨,说一说会唱些什么个人们听。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很强,一会儿工夫就想出了许多动听的歌词:小宝宝快长大,快为人们做贡献;老爷爷可真棒,是个下棋高手呢;老奶奶真开心,说的都是高兴事……学生们都乐意把自己变成大叶杨,所以,自然而然体会出了大叶杨的快乐、善良、无私。
2、表演与主人公有联系角色
学习《称象》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曹操,当看到儿子称出象的重量后,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的表演真可谓是到位,有学生学着曹操摸胡子的样子说到:“曹冲真是年少有为,连大臣们都想不出的办法,你都能想出来,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学生其实是在与文中主人公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也体现了对课文的理解。
3、表演与主人公对话的任意角色
在学习《我必须去》时,我让学生扮演爸爸、同学、老人们,这些不同角色分别与李丹对话。学生们在不同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充分体会了李丹的诚实、守信,从而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在表演中,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思考、感悟,把文中所表达的意思真正的化为了己有。因此,语文课堂成了师生互动、作者、读者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四、 整体感知文本,全面揭示主人公形象特征
阅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阅读材料的感知往往是较为整体的。一篇文章读下来,总有一种感觉或印象特别清晰。为使整篇课文的阅读落到实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思考、交流,既要保证整体阅读的充分型和目的性,又要注意交流的宽泛型和针对性,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以学定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点,也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在学习写人或写事的文章时,我会给学生留这样的预习作业: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读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继续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碰撞,他们会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找到共鸣。学生会更准确地把握文中语言,在文本中提炼信息,从而阅读能力中所要求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也在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有学生说二小很狡猾,因为他骗了敌人,把他们带到了我们的埋伏圈。立刻有学生反驳道:“应该是聪明,不能是狡猾,狡猾是贬义词。”学生在谈论中,明白了词性,同时,也理解了二小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真正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想象、创作文本,让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
想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像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像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像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正如须爱因斯担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像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像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加工创作文本,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在学习《雨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文中出现:“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你还可以说快乐得怎么样?这是进行得后补的练习。学生们的答案很丰富,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1)、仿照课文填写,如:快乐得好像天使一样、快乐的好像吃了蜜一样;(2)、补充上表情,如:快乐得眉飞色舞、快乐得笑容满面(3)、补充上动作,如:快乐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蹦了起来……然后,我又给他们出示:时间,谁,在哪,玩得怎么样。让学生把整句话说完整。整个练习内容,是对课文的整体概括,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创作,它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还发散了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学生深深地体会出了课文中所表达出的快乐场面,再读课文时就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对通过分析主人公形象,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课堂上的具体实践方法。实践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护和激励孩子的创新萌芽,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独特个性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课题,尊重每个学生所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尊重学生别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它也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上一篇:浅谈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建设
下一篇:浅论教师应该怎样教幼儿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