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博;陈体军;张学拯;秦亚红;秦 贺
(1.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提出了一种粉末冶金和触变成形相结合的粉末触变成形新技术。研究了SiC。增强的Al-Cu-Mg合金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基体合金进行了对比。运用电化学溶解得到了SiC。/Al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产物,并通过原位拉伸试验研究了裂纹扩展的方式。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伸长率降低;界面产物为MgAI。0。;裂纹扩展路径伴随着SiCp的添加而发生改变。
; SiC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具有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浸渗法、喷射沉积法、搅拌熔铸法和粉末冶金法等。其中,粉末冶金法能添加较大范围的增强体,且分布较均匀,所制备的零件具有优异性能,应用较为广泛。然而,由于其工艺复杂和生产周期长,成本较高,且很难制备形状复杂和大尺寸的零件,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半固态触变成形工艺能制备形状复杂和大尺寸的零件,而该工艺的关键是制备细小、圆整的初生相颗粒悬浮于一定体积分数的液相中。根据前期的研究,Al-Cu-Mg合金粉末压块和SiCp/Al基复合材料粉末压块经过半固态部分重熔,可以获得理想的非枝晶锭料。因此,结合粉末冶金和触变成形的优点,提出了粉末触变成形方法,即利用粉末冶金法的混粉和压实工艺获得SiCp均匀分布的原始锭料,然后将此锭料进行部分重熔和触变成形。
; 虽然有研究认为,其他成分的粉末压块加热后可以获得半固态组织,但未见更多报道。而且,所获得材料的液相率较低,成形时的充型性差。因此,本课题研究了SiCp增强的Al-Cu-Mg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基体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通过电化学溶解法研究了界面反应产物。并对拉伸过程中裂纹的扩展进行了原位观察。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以Al-Cu-Mg铝合金雾化粉末(Alp)为原料,平均粒度为16 μm,实际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Al-4. 22Cu-1. 35Mg。a-SiC颗粒(SiCp)的平均粒度为15 μm。Alp和SiC。的形貌分别见图1。Al。的固、液相线温度分别为498. 04℃和663. 71℃(见图2)。SiC。在930℃焙烧5h,得到被Si02包覆的氧化层。使用型号为ND7-2L的行星式球磨机获得10%的SiCp/AIp混合粉粉末。球磨工艺:球料比为5:1,转速为100 r/min,球磨时间为30 min,球磨机正反转间隔10 min。将80 g混合粉末或Al。在200 MPa的压力下保压5 min,制成φ45mm×45 mm的坯料。将坯料在电阻炉内重熔一定的时间后,放入≠50 mm×60 mm的模具中,使半固态锭料在提前预热的模具和一定的压力下成形。具体工艺见表1。为了测量部分重熔过程中,试样中心的温度随重熔温度的变化,热电偶被置于试样中心的孔内。
; 在成形试样中心,垂直于压力方向截取拉伸试样,其尺寸见图3。拉伸试验是在普通材料拉伸试验机上以0.5 mm/min的应变速率进行,每组试验取5个试样的平均值。金相试样是从靠近成形样的附近截取,通过粗磨和抛光,然后用Killer试剂腐蚀,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采用型号为QUANTA4500扫描电镜(SEM)自带的原位拉伸仪进行原位拉伸试验,拉伸速率为0. 01 μm/s。断口形貌使用SEM进行观察。为了观察界面产物,通过电化学溶解的方法把SiCp从复合材料中萃取出来。所用电解液成分是体积分数为33%的HN03和67%的蒸馏水。电压和电流分别为7V(直流)和15 A。萃取的SiCp通过XRD进行物相检测,并用SEM观察。
2试验结果及讨论
2.1触变成形组织
; 图4为触变成形组织。SiC。分布较均匀,初生相颗粒间仅被薄的黑色共晶组织所分割(见图4a)。然而,在相同的成形参数下,基体的初生相颗粒不仅呈细小、近球状,而且其间还分布着许多小颗粒(见图4b箭头)。前期的研究表明,小颗粒是液相凝固形成的二次凝固组织。SiCp的加入降低了坯料在重熔过程中的升温速率。即使加热68 min后,复合材料试样的温度保持不变(见图5)。但由于组织变化滞后于温度的变化,此时的组织并没有达到固/液平衡。因而,复合材料的液相率低于基体的。可以预期,两者组织的不同,会导致性能的差别。
2.2力学性能
; 表2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量值。相比基体,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伸长率却显著降低。断口形貌见图6。断口显示SiCp发生了脱粘和断裂(见图6a)。这由图6b箭头A和B可清晰地发现。断口侧剖面显示,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是裂纹穿过a-Al传播(见图7a箭头处)。脱粘的SiCp表面残留白色的物质,表明SiCp与基体发生了界面反应。SiCp被拔出是基体被撕裂而造成的,并不是直接的界面脱粘。可推断,良好的界面结合,致使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得到了提高。基体的断口主要是许多凹坑和凸起,这是a-Al颗粒脱粘的结果(见图6c)。由侧剖面可知,基体的断裂模式属于沿晶断裂(见图7b箭头处)。图6d箭头所指处清晰显示了初生相颗粒被拔出的现象。同时,存在许多细小的韧窝和撕裂棱,以及a-Al周围常存在裂纹(见图6c箭头处),因此基体的伸长率较高。
2.3机理分析
; 图8为拉伸时裂纹的扩展路径。可以看出,加载后,裂纹从缺口处快速扩展(见图8a箭头C处)。同时,产生了次裂纹(见图8a箭头D处)和SiC。发生了脱粘和断裂(见图8b箭头A和B处)。但SiC。断裂的数量多于脱粘的。尺寸小于4μm的SiCp,裂纹从界面附近的基体中撕裂并“绕过”SiCp扩展,造成界面脱粘(见图8c)。可见,增强体小于10 μm时,以界面脱粘为主。高温焙烧和电化学萃取的SiC。表面弥散分布着白色颗粒(见图9a和图9b),这是焙烧形成的Si02氧化膜和MgAl2 04相(见图10)。MgAl2 04界面产物可改善SiCp与Al基体的润湿性和结合强度,有效促进了载荷由基体通过界面传递到增强体(见图8),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SiCp与Al基体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由重熔温度降到室温时,基体中产生了较高的位错密度。而且,SiC。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体的塑性变形。因此,在抗拉强度增加的同时,复合材料的塑性降低。
; 基体承受载荷时,首先出现滑移带(见图11箭头E处)。随着塑性变形增加,滑移带的数量增多。与此同时,在初生相颗粒间的二次凝固组织间萌生了孔洞(见图11箭头F处)。随着载荷的进一步增加,这些孔洞将会逐渐长大,并最终形成裂纹,导致初生相颗粒间相互脱粘而使材料断裂。由于复合材料中并没有发现滑移带的产生,因而,通过原位拉伸也可证明基体的伸长率较好。
; 由于界面产物MgAl2 04的形成,改善了界面结合强度,载荷可以从基体通过界面传递到增强体,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在载荷的作用下,裂纹先由基体传递到Al/MgAl204界面处,导致SiCp的断裂和脱粘,然后,裂纹穿过a-Al扩展和增殖。基体的二次凝固组织处优先萌生裂纹,最终导致初生相颗粒发生脱粘。
3 结 论
; (1)相比于基体,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这是因为MgAl2 04界面产物的生成,使得载荷能够从基体通过界面传递到增强体SiCp。
; (2)复合材料中的裂纹沿着SiCp/Al界面和穿过SiC。进行扩展。基体承受载荷时,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二次凝固组织处萌生孔洞。随着载荷的增加,孔洞长大形成裂纹。
; (3)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属于穿晶断裂,而基体属于沿晶断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