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敏
由于航空发动机气缸活塞、舰艇传动齿轮等摩擦构件易发生磨损,其安全可靠性降低,因此通过制备硬质颗粒增强复合涂层,将增强颗粒的高强度、高硬度和金属基体强韧性结合起来,达到强化零部件表面的目的。复合涂层材料体系中,硬质颗粒、基体及两者间界面对材料组织性能影响显著。本文叙述了硬质颗粒增强复合涂层强化机制,综述了复合涂层组织性能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1增强颗粒特性的影响
增强颗粒特性包括颗粒种类、含量、尺寸、形状、分布状态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复合涂层的增强效果。具体表现在:①不同种类增强颗粒的物化性质、力学性能等存在差别,应结合实际工况与增强颗粒的特性选择颗粒种类;②增强颗粒含量通常存在最佳范围,含量较低时难以起到耐磨强化作用;但含量过高反而会导致脆性断裂脱落;③颗粒尺寸是影响增强效果的重要因素,尺寸较小时,增强颗粒能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但小颗粒的表面能高,易发生团聚;而颗粒过大则会削弱结合界面,降低综合性能;④不同颗粒形状将引起应力大小和分布差异,平滑增强颗粒受载时应力分布均匀,而含尖角的增强颗粒易产生尖端应力集中,导致萌生裂纹;⑤增强颗粒分布状态决定其能否阻碍摩擦变形,均匀分布的陶瓷颗粒可改善局部力学性能,起到耐磨强化作用。
2基体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1 细晶强化
加入增强颗粒既能抑制基体晶粒生长,还能作为异质形核核心提高形核率,减小晶粒尺寸。基体晶粒细化会增加晶界长度,阻碍位错运动,晶粒越细,强化作用越明显,可由Hall-Petch公式表示如下:
可见,Orowan强化机制主要受颗粒大小及颗粒间距的影响,对于颗粒粒径较大或间距过大的复合材料可以忽略。
2.3 热错配强化
增强颗粒的热膨胀系数通常小于基体,两者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热变形程度不同,将产生热失配应力,增大颗粒周围基体中的位错密度而引起的屈服强度增量可表示为:
其中:Vp为增强颗粒体积分数;是,为常数;Aa为热膨胀系数差;AT为温差。
可见,在配方设计中应考虑增强颗粒与基体的热物性差异,合理设计复合涂层配方。
3增强颗粒/基体界面特性的影响
3.1 界面组织与性能
增强颗粒/基体界面的微观组织和物相组成影响两者间的结合强度、界面硬度和弹性模量等性能。研究发现:SiC颗粒/Al基体间存在两种界面:一种是厚度为3 nm的晶态Si界面层,在其附近生成细小Al4C3相;另一种是厚度为5 nm的非晶Si()2界面层,阻碍Al4C3脆性相的生成,改善界面润湿性。Zhang等研究表明:WC/Fe复合涂层中WC颗粒边缘发生局部溶解,形成厚为0. 15 mm~0.3 mm含Fe3 W3C、M23G等碳化物的冶金扩散层,有利于改善结合强度。Gu等用激光烧结技术制备的Ni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以Ni颗粒为形核核心,其与Cu基体在界面处形成CuNi固溶体层,两者间形成连续的结合界面;复合材料断口呈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Ni增强相的纳米硬度为1. 82 GPa,高于Cu基体(0. 99 GPa~1. 35 GPa),强化效果显著。
3.2 界面相形成机理与生长规律
界面相是增强颗粒与基体通过化学反应和元素扩散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溶解与扩散阶段、金属间化合物形核阶段、金属间化合物生长阶段、固相扩散阶段。
蒋淑英等研究了Al-Ti扩散偶界面扩散层的形成规律与机理,在800℃条件下,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大,其扩散层厚度先呈直线上升趋势,然后变为抛物线上升,且扩散层厚度的增加速率逐渐降低;扩散层为TiAl3相和含少量Ti的Al固溶体混合组织。研究发现:TiC-TiB2/Al复合材料中的TiC、TiB2与Al界面间均存在富Ti区,而铝液中Si、Mg、Cu等元素均能与颗粒表面的Ti原子反应,导致TiC界面无法形成富Ti过渡区而产生组织粗化。
3.3界面微观应力数值模拟
张鹏等建立了基于微观组织的SiC颗粒与铝合金基体间界面模型,分析了界面层厚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随着界面层厚度的增加,复合材料性能变化不明显;而在强界面条件下,SiC颗粒承受的应力增大,流变应力随着界面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姚战军等建立了椭圆形颗粒增强镍基合金复合材料的应力场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受载时的最大应力出现在颗粒中,而基体中的最大应力位于其与颗粒上部的结合界面区,在与拉伸方向垂直的颗粒短轴附近应力最小.颗粒间的应力相对基体中其他区域较大。
3.4界面特性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Wang等先利用CVD方法在Al2 03颗粒表面镀Ni和TiN涂层,再用含镀层颗粒制备Al2 03/耐热钢复合材料,研究了镀层对颗粒与基体间界面粘结强度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Ni和TiN镀层的颗粒与基体间界面粘结强度分别达到4. 05 MPa和1. 80 MPa,分别为无镀层时的5.79倍和2.57倍。由于Ni与Fe间的扩散溶解明显,含Ni镀层的复合材料界面抗氧化性能强于TiN镀层。Vianko[s]等采用热浸镀法在Ag基体表面制备了Sn涂层,发现Sn元素含量控制界面处Ag的熔解厚度对界面层厚度产生较大影响。
李烨飞等以WC-TiC-Co硬质合金作为增强颗粒,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了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在增强颗粒与基体金属界面处出现了WC、W2C等溶解相和Fe3 W3C、C03 W3C等化合物,形成了冶金结合,降低了增强颗粒与基体间硬度、强度等性能变化梯度,使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较基体材料提高了3.5倍。对激光熔覆复合涂层中WC增强颗粒与Fe基体间的界面研究表明:WC颗粒边缘发生部分溶解,并出现圆化现象,其与Fe基体间形成6.6um的界面反应层,改善了两者间的热物性和力学性能差异,其耐磨性较基体提高了18倍。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装备工况条件的不断提高,对颗粒复合涂层材料的需求升高,增强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材料以其优异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必将在机械装备的表面强化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5摘要:从增强颗粒特性、基体材料组织性能、增强颗粒/基体界面特性3个方面叙述了颗粒增强复合涂层强化机制,综述了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组织和性能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