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关于钨对氩弧熔覆修复模具涂层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

2016-02-26 16:23:40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作者:张毅

   一般而言,模具的服役环境恶劣,工作过程中,模具表面易出现疲劳点蚀、剥落、磨损以及微小裂纹等破坏,致使模具的几何尺寸以及表面精度达不到使用要求,从而使得模具使用寿命大幅缩短。若对失效模具整体更换,不仅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而且还浪费了资源。采用TIG焊方法在失效模具表面熔覆一层性能优良的耐磨涂层,不仅可以有效修复失效模具表面尺寸,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模具表面性能,从而大大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W不仅可以提高钢的红硬性和热强性,而且还能提高钢的耐磨性,因此本课题拟采用TIG焊方法在基体表面熔覆一层高强高硬度W涂层,研究分析W对修复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  试验方法

1.1试样制备

  选用H13模具钢,试样尺寸为120 mm×40 mm×6 mm。基体表面经磨削加工后,用丙酮和无水乙醇将表面磨屑与油污清洗干净。以高碳铬铁(72%的Cr,6%的C)、硅铁(45%的Si)、钨粉、钒铁(52.1%的V)、钛铁(43. 7%的Ti)、B4C粉末、中碳锰铁(80%的M n)、石墨以及还原铁粉等作为熔覆预制合金粉末:采用自制有机粘结剂将已混合均匀的预制粉末调成糊状,均匀涂刷在基体表面,涂敷厚度为2.5 mm。涂刷完毕后,先自然风干12 h,然后置于200℃真空干燥箱中烘干60 min。随后采用MW3000型TIG数字式焊接机进行氩弧熔覆,其工艺参数:电流为150 A,氩气流量为10 L/min,熔覆速度为3.5 mm/s,通过改变W粉含量调

节涂层中的W含量,制备了W含量分别为0、2. 5%、5.0%、7.5%的试样,并编号为1~4号。其他元素成分范围:Cr为12. 0%~15. 0%,C为3.2% N4. 2%,M n为0.6%~1.0%,Si为1.2%,Ti为1.0% N1. 2%,V为1. 0%,余量为Fe。

1.2组织和性能分析

  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将试样沿横截面方向切开,制备尺寸10 mm×10 mm×10 mm的金相试样和57 mm×25.5 mm×6 mm的耐磨试样。选用体积分数为4%的硝酸酒精溶液对金相试样进行腐蚀后,涂层显微组织选用4XFZ数码金相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

  涂层表面宏观硬度通过HR-150A洛氏硬度计测定,测试7个不同点取平均值。涂层显微硬度通过HV-1000显微硬度计进行测试。选用MLS-23型湿砂橡胶轮式磨损试验机进行试样的耐磨性试验。以相对耐磨性来评估试样的耐磨性,将基体作为对比试样,相对耐磨性s=基体磨损量/涂层磨损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结果分析

  图1为1号和3号试样的XRD图谱。从图1中可以看出,涂层主要由铁素体、奥氏体、M23C6和M3(C,B)等相组成,其中M代表Fe、M n、W等合金元素。随着W粉含量的增加,涂层中的奥氏体的衍射峰强度减弱,碳化物M23C6,M3(C,B)以及铁素体的衍射峰强度增加。这表明随着W粉含量的增加,奥氏体含量减少,碳化物M23 C6、M3 (C,B)含量增加。

2.2显微组织分析

  图2为不同W含量的涂层显微组织。从图2a可以看出,当不含W时,涂层中的显微组织主要为胞状奥氏体,在胞状奥氏体晶界之间存在少量共晶碳化物M23 C6或M3 (C,B)。当W粉添加量增加到2.5%时,胞状奥氏体组织消失,指纹状的共晶碳化物M23C6或M3 (C,B)含量增多。此外,还生成了尺寸较大的块状M23C6碳化物,见图2b。从图2c可以看出,涂层中初生M23 C6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晶粒尺寸也有明显增大。而指纹状共晶组织(a-Fe+M23 C6)或[a-Fe+ M3 (C,B)含量显著降低。当W粉含量继续增加到7. 5%时,共晶组织(a-Fe-l- M23C6)或[a-Fe+M3 (C,B)]已很难发现,而初生碳化物M23C6的含量与晶粒尺寸则进一步增大。

  涂层组织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W是缩小奥氏体相区的元素,同时也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故随着W粉添加量的增加,更多的C与W结合,致使奥氏体晶粒外部的C含量降低,从而在奥氏体内外造成C的浓度梯度,促进C从奥氏体中析出,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导致奥氏体相区逐渐减小,因而涂层中的胞状奥氏体含量逐渐减少,而从奥氏体中析出的C含量逐步增加。当W粉含量为2. 5%时,一方面,涂层中的碳化物形成元素与C含量都较1号试样有明显增加;另一方面,W可使合金的共晶点左移,增加共晶碳化物的数量,故在2号试样中生成大量的共晶碳化物M23 C6或M3 (C,B)。此外,由于焊接是非平衡过程以及混粉的不均匀性,造成局部碳化物形成元素富集。当合金元素浓度达到形成初生碳化物的浓度时,在涂层中还生成初生碳化物M23 C6。但随着W粉含量继续增加,液态熔池中的碳化物形成元素与C含量进一步增加,达到生成初生碳化物的浓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碳化物的形核长大驱动力,使得初生碳化物M23 C6快速长大。故当W粉含量为5. 0%和7.5%时,涂层中的初生块状碳化物M23 C6含量显著增加,而共晶组织则受到抑制。

  图3为涂层与基体的界面显微组织。可以看出,在结合界面处主要为指纹状的共晶组织(a-Fe+M23 C6)或[a-Fe+ M3(C,B)],而远离结合界面的区域,则有块状的初生碳化物M23C6生成。这是因为在高温电弧快速搅动作用下,熔化的基体渗入熔池底部,对熔池底部的合金元素浓度起到稀释作用,因而使得该区域的碳化物形成元素的浓度处在共晶点附近,从而在结合面附近形成大量的共晶碳化物M23C6或M3 (C,B)。而远离结合面的区域,基体对该区域的稀释作用减小,合金元素浓度高,故在远离结合界面处可观察到块状的初生碳化物M23 C6。

2.3硬度与耐磨性分析

  图4为3号试样涂层横截面的显微硬度分布。从图4可以看出,从涂层底部到涂层表层,涂层的显微硬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显微硬度在结合界面处呈缓慢下降趋势。结合图3可知,涂层与基体达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在涂层中部显微硬度( HV0,2)在900左右波动。这是因为在涂层底部,熔化的基体在高温电弧的快速搅动下,渗入到液态熔池中,对液态熔池稀释大,致使熔合线附近的合金元素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一方面,在低浓度合金元素情况下,初生碳化物M23 C6形核困难,含量较少,对基体的弥散强化和支撑作用小;另一方面,W、Cr、M n等元素固溶在基体中的含量小,对基体构成的固溶强化作用小,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此时该区域的硬度较低。而当远离熔合线的区域,一方面,在快速熔化与凝固过程中形成了过饱和固溶体,涂层固溶强化作用较大。此外,高含量的碳化物M23C6提供了支撑骨架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涂层的强度和硬度。所以,在涂层中部及上部的显微硬度大幅度增加,并在一个较高值的附近小范围波动。

  图5为W含量对涂层硬度与耐磨性的影响。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W含量的增加,涂层硬度呈增加的趋势,硬度( HRC)从52增加到62。而涂层相对耐磨性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这是因为随着W粉含量的增加,一是由于W原子半径大,当固溶于基体中时,易

造成严重的晶格畸变,引起强烈的固溶强化作用;二是W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随着W粉含量的增加,初生碳化物的形核驱动力增大,涂层中的硬质碳化物M23C6含量也增加,从而对涂层的弥散强化作用与支撑骨架作用增强。所以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硬度随W添加的增加而增加。但当W粉含量增加至7. 5%时,涂层韧性下降,脆性增加,涂层中出现微小裂纹等缺陷,致使磨损过程中基体易剥落,故耐磨性下降。其中当W粉含量为5%时,耐磨性最佳,其相对耐磨性为基体的23.5倍左右。

  图6为基体与3号试样的磨损形貌图。从图6可知,基体由于无硬质颗粒保护,磨粒在被磨表面运动无阻碍,对基体显微切削大,在磨损过程中,基体易剥离。故基体表面的犁沟宽而深,且连续。而3号试样的磨损表面磨痕沟槽细浅,且不连续,表面磨损较小。这是因为均匀分布在涂层中的高硬度碳化物M23C6对基体构成了良好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磨粒对基体的显微切削的几率,从而表现出优良的耐磨性。

3  结  论

  (1)在氩弧熔覆修复涂层中,随着W粉含量的增加,涂层中奥氏体组织逐渐消失,初生碳化物M23 C6含量逐步增加。其中当W粉含量为5%时,涂层中的初生碳化物M23 C6分布均匀,涂层性能达到最佳。

(2)在氩弧熔覆修复涂层中,随着W粉含量的增加,涂层硬度增大,硬度( HRC)从52增加到62。而涂层耐磨性则先提高后降低。其中当W粉含量为5%时,耐磨性最佳,其相对耐磨性为基体的23.5倍左右。

4摘要通过添加不同含量w粉制备高性能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硬度计以及磨粒磨损试验机等手段,对比研究了w含量对氩弧熔覆修复金属模具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对涂层显微组织与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w粉添加量的增加,涂层中奥氏体组织逐渐消失,初生碳化物M23C6含量增加。涂层硬度( HRC)值从52增加到62,而涂层耐磨性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当w粉添加量为5%时,初生碳化物M23C6均匀分布在涂层中,耐磨性最佳,其相对耐磨性比

关键字:

上一篇:关于气缸盖罩压铸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