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关于 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的探索

2016-01-29 09:51:08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作者:郑晓敏                          

  目前学界关于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研究成果颇多,指出

可通过组织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来建设组织安全文化;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

模式,是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但对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甚少,在此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仅有组织安全物质文化建设要趋于实现本质安全。由此导致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缺乏理论依据且效率低下,也致使安全文化学缺乏相对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鉴于此,为深入研究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原理,从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点(人与物)出发,以降低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提升组织安全文化的建设效率为着眼点,提炼并分析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原理,以期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丰富安全文化学原理,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发展。

1  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

1.1  理论的提出

    综观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如海因里希、博德、亚当斯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以及人失误事故模型、轨迹交叉理论、行为安全“2 -4”模型等),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而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这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共识。此外,塑造本质安全型人和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是解决安全管理“空白”地带(缺陷)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因此,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都可视之为提高人和物的本质安全化程度。换言之,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人的本质安全化”和“物的本质安全化”两条脉络着手,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物”,要坚持“两手抓”,二者不可偏废,这也与目前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实际相吻合。由此,提出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如图1所示。

1.2关键方格的涵义解释

    由图1可知,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矩阵的横坐标表示“物本安化安全文化强度”,纵坐标表示“人本安化安全文化强度”。按照不同强度分为9个档次,1为最低,9为最高,纵横交错,共同构成具有81个方格的矩阵。其中,5个方格具有组织安全文化的典型意义,分别解释如下:

    1)(1,1)为贫乏型安全文化:秉承这类安全文化的组织既不重视人的本质安全化,也不关注物的本质安全化,组织安全文化水平极低。这类组织的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低,安全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不到位,工艺技术落后,设备可靠性差,组织抗灾能力弱。因此,这类安全文化下的组织事故频发,事故起数居高不下,如果没有特殊的条件支撑与保护,势必被淘汰。

    2)(1,9)为趋人型安全文化:秉承这类安全文化的组织重点强调本质安全型人的塑造,这类组织的安全文化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用先进安全理念引导人的安全价值取向,用系统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用完善的安全行为规范保障人的安全行为养成。但这类组织弱化了从技术方面来提高物的本质安全化程度,设备、生产工艺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绝大多数事故都是由物的因素引起的,即因物的因素导致的事故频发。

    3)(9,1)为趋物型安全文化:秉承这类安全文化的组织高度关注物的安全,偏向采用提高设备可靠性、工艺技术水平、系统抗灾能力、机械化程度、安全设施设备投入等措施来预防事故,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成本较高。但这类企业弱化了对人的安全意识、素质等的提高。此外,许多特定条件下的研究发现,86%~96%的伤害事故都是由人为原因所致。因此,这类安全文化下的组织提高自身安全水平的效果不明显且不持久,绝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人的因素引起的,即因人的因素导致的事故频发。

    4)(5,5)为中立型安全文化:秉承这类安全文化的组织对提高人和物的本质安全化程度都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投入,但“两手”都不硬,人和物的本质安全化程度都不理想,组织安全水平提升效率低,事故原因中既有物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

  5)(9,9)为理想型安全文化:秉承这类安全文化的组织既重视本质安全型人的塑造,也关注物的本质安全化程度的提高,是最为理想的双强组织安全文化模式,这类组织一定是安全水平持续提高的组织。

    由上所述可知,5种不同类型的安全文化的作用曲线,即不同类型的安全文化与组织事故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可抽象为图2所示。其中,曲线I表示贫乏型安全文化的作用曲线;曲线II表示趋人型、趋物型和中立型安全文化的作用曲线;曲线III表示理想型安全文化的作用曲线。需要说明的是,曲线III趋向实现“零事故、零伤害”的安全目标,这是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优秀组织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

1.3深层内涵的解析

    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内涵丰富,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其不同的深层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1)“人本安化”的内涵:组织安全文化方格之“人本安化”维度,从组织安全管理角度来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前提和动力,努力把组织成员塑造成“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人。其具体内涵是:①“想安全”指组织成员具有强烈的自主安全意识;②“会安全”指组织成员具有保障安全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③“能安全”指组织成员本身

能够有效地保障安全。塑造本质安全型人不是一味强调对人的硬性约束和被动服从,而要通过长期培养人的安全主体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并弘扬人的安全主观能动性,使人充分发挥其自主保安能力和价值。塑造本质安全型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导向系统(安全价值理念)、行为养成系统(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环境系统(良好的安全环境)的蕴涵互动。其中,理念导向系统是内因,是内动力;行为养成系统是枢纽,是启动力;安全环境系统是外因,是影响力,三力交互,叠加共振,构成塑造本质安全型人的有机整体。换言之,塑造本质安全型人要以理念为先导,以制度做支撑,以环境为基础,如图3所示。

    2)“物本安化”的内涵:组织安全文化方格之“物本安化”维度,就是以提高设备或组织物质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为导向,通过设计、技术改进等手段来确保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即“物的安全准则”。由轨迹交叉理论可知,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一定的时空里的交叉所致。因此,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的基本途径可分为4种:①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如替代法、降低固有危险法、被动防护法等;②设备能自动防止误操作和设备故障,即避免人操作失误或设备自身故障所引起的事故,如联锁法、自动控制法、保险法等;③通过时空措施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交叉,如密闭法、隔离法、避让法等;④通过“人一机一环”系统的优化配置,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使系统处于最佳安全状态。总之,物的本质安全化是从控制导致事故的“物源”方面人手,提出的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

    3)理想型安全文化的建设思路和实质涵义:在“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的互相推动中建立理想型安全文化模式,其实质是建设组织本质安全文化。①建设思路:由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矩阵图可知,“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2个维度在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联系紧密,在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即

“人本安化”需要依赖于“物本安化”(如通过“物本安化”可以有效改善组织的安全环境,这为实现“人本安化”创造了有利的外因条件),“物本安化”也必然依赖于“人本安化”(如通过对组织成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降低人的误操作,而且通过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的培养,以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弘扬等,可以促使组织成员积极探索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的新方法、新技术等)。因此,建立理想型组织安全文化,避免组织安全文化畸形发展,必须要把“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的安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结合和互动发展;②由上分析可知,理想型组织安全文化即组织本质安全文化,这是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它是指以组织安全价值理念为主导,以风险预控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被组织成员所接受的组织安全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与保障组织安全的物质表现的总和。

    4)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由理想型安全文化的建设思路可知,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2方面着手,据此讨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以方格(5,5),即中立型安全文化为界限,图1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优良型安全文化,且其优良度(即安全文化强度)随着“人本安化安全文化强度”和“物本安化安全文化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其作用曲线可抽象为图4所示。因而,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应以优良型安全文化区域内的某一方格为某一阶段的具体安全文化建设目标,逐步提升组织安全文化强度。

  5)安全文化建设任务重心的选择:根据组织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任务重心,任务重心优选区域范围如图l阴影部分所示二具体分2方面讨论:①对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2类企业来说,各自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应存在明显差异,即劳动密集型企业应侧重于“人本安化”,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则应侧重于“物本安化”(具体见图1阴影部分所示),这主要是因为人和物2类因素分别在2类企业的事故原因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差异,即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因素,而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物的因素;②对于其他组织(包括家庭、社区等)来说,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2方面同时抓起,但并不是说其安全文化建设就没有侧重点,也应根据自身劣势或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安全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心,使其安全文化建设方案最优化。

    6)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估:从“人本安化安全文化强度”和“物本安化安全文化强度”的2个维度,分别构建各维度的安全文化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关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就可以评估得出组织安全文化强度(即组织安全文化强度在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矩阵图中的具体位置)。此外,通过评估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进而提升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效率并节约其建设成本。

2  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

2.1  原理模型的构建

    由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可知,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2方面注入动力。从理论上讲,动力的作用位置具体可分为2方面:①一部分动力仅贡献于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即不用于减弱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作用);2另一部分动力则需要用于减弱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作用),以促进组织安全文化建设。不妨把这部分动力和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分别设为F1和F2,由此构建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模型,如图5所示。

 2.2原理模型的构成要素释义

    由图5可知,F1与L1分别构成该模型的动力与动力臂,F2与L2分别构成该模型的阻力与阻力臂。其中,F1和F2的涵义上面已做了解释,不再赘 述,但尚未解释L1和L2的涵义。此外,还需具体限定F2的涵义。鉴于此,将该模型的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具体涵义分别解释如下:

    1)动力臂L1表示动力F1减弱阻力F2的阻碍作用的有效度,有效度越高,则所需的动力F1就越小,就越有利于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它主要是由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包括安全文化建设理念、目标、思路、任务、方法和评估等)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决定的。

    2)阻力F2表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量的大小,即在“人本安化”与“物本安化”2方面所存在的漏洞数量的多少及其严重程度。换言之,它是指落后组织安全文化的量的大小,如在组织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设施设备投入、组织成员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及其严重程度。

    3)阻力臂L2表示改变阻力F2的难易程度,这主要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自身特性有关,如组织安全管理的惯性,组织成员行为的惯性、思想的惰性、变革的适应性以及对既得利益的守护等。

2.3原理模型的内涵解析

    由物理学中的杠杆平衡条可知,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用代数式表示为:

    式中:F1、L1、F2和L2分别表示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由式(1)可知,要减小F1的值,具体有3种途径:增大L1的值、减小F2的值或减小L2的值。一般来说,F2的值是确定的,因此,减小F1只能采用增大L1的值或减小L2的值的途径来实现。

    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模型,分析如下:

    1)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模型的构成要素中的F1与L1的乘积表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强度,而F2与L2的乘积表示用于减弱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的那部分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动力的作用强度。

    2)若F2与L2的乘积与F1与L1的乘积相等,则表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已完全被消除。从理论上讲,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是不可能彻底被消除,即其阻碍 作用也是不可能完全被消除的,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弱其阻碍作用。

    3)-般来说,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段内,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量的大小,即阻力F2是确定的。若要减小动力F1的值,同样有2条途径,即增大L1的值或减小L2的值。由上述对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模型的构成要素的释义可知,这2条途径的实质内涵是:①提高组织的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适宜性和可行性;②采用教育培训以及加强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等措施,减弱、纠正组织成员的不正确认识和行为等,逐步摆脱落后组织安全文化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等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组织成员对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理念等的认同感。

  3  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的体系结构

    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和杠杆原理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的“轮形”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该“轮形”体系结构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由图6可知,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要素构成“轮形”体系结构的“轮辋”;而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要素是制定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整体方案的基础,两者间的关系类似于“轮辋”与“轮胎”间的关系(“轮辋”是“轮胎”的直接支撑构件),因此,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构成“轮形”体系结构的”轮

胎”;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构成“轮轴”;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通过“轮辐”对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发挥指导作用。此外,要使轮子正常运转起来,即使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有效运行起来,必须要对其施加动力,但轮子又受到与接触面间的孽擦力的阻碍作用,它们分别相当于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动力的推动作用和阻力的阻碍作用。对于该体系结构的深层内涵,具体解释如下:

    1)由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的内涵可知,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要素设计(包括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任务、方法及评估手段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评估组织安全文化的建设效果,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至组织安全文化建设者,有助于及时优化和调整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因此,在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阶段,有必要考虑并制定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手段。鉴于此,笔者把组织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手段也看成是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要素之一。

    2)由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的内涵可知,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指明了组织安全文化建设者减弱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而方法和措施的本质是优化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这类似于通过改造“轮胎”本身(如改变“轮眙”表面的粗糙程度等)来减小其与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4结论

    1)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是基于组织安全文,七建设的2种重要途径,即“人的本质安全化”和一物的本质安全化”提出的。其方格矩阵图中的5 个关键方格分别代表5中典型的组织安全文化模式,指出理想型安全文化是最为理想的双强组织安全文化模式。

    2)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内涵丰富,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其不同的内涵,它对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要素设计(包括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任务、方法及评估手段的确定)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3)组织安全文化杠杆原理指出了用最小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动力减弱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的具体思路和途径,即提高组织的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适宜性和可行性或采用教育培训和加强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等措施,进而减弱、纠正组织成员的不正确认识和行为,增强组织成员对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理念等的认同感。

  4)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的“轮形”体系结构表明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和杠杆原理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它们共同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摘要:为夯实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安全文化学原理,以组织安全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提炼并分析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2条核心原理,即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和杠杆原理,并构建其“轮形”结构体系。结果表明:2条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原理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其中,方格理论系统阐明了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方法和要求,杠杆原理指明了减弱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阻力的阻碍作用的具体思路和途径,它们可显著提升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字:

上一篇:一种扬克烘缸新型在线检测新技术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