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更多

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关于卤油微胶囊的开发与应用的探索

2015-12-25 10:34:20 安装信息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安全网 中国质量网 中国论文网 中国资讯网

作者:郑晓敏

    随着传统食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工艺开发出新型卤油,即采用植物油浸提复合香辛料后去渣、过滤而得到卤香复合调味油,既可用于工业化生产、也可用于家庭及餐饮行业使

用。但卤油存在香味留存时间短;对光、热与氧气十分敏感,易发生氧化酸败的缺点,从而影响卤油质量的稳定性。因此,以自制卤油为对象采用微胶囊化工艺制备粉末卤油,并对其缓释性能、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样品信息如表1。

1.2主要仪器与设备

    202-2AB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OXITEST油脂氧化分析仪:意大利VELP公司;AUW-D半微量分析天平(最小显示值0.1mg):日本岛津公司;FOX4000电子鼻:法国AlphaMOS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  卤油微胶囊的制备

  1.3.1.1  卤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委托天津春发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6号自制

  卤油开发为卤油微胶囊,记为6号卤油粉末。卤油微

  胶囊制备工艺流程为:

    乳化剂,芯材(卤油)↓

    壁材(麦芽糊精、变性淀粉、白糖)→溶解( 60 ℃)→高速搅拌乳化→高压均质→喷雾干燥→微胶囊卤油

 1.3.1.2卤油微胶囊理化指标的测定

    对粉末油脂的含水率、表面含油率、含油率、

  包埋效率理化指标进行分析。

 1.3.2微胶囊化对卤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3.2.1微胶囊化前后卤油氧化稳定性试验

    将5g卤油置于油脂氧化仪中,在90℃、6 bar氧气条件下,测定样品的氧化诱导时间。将10 g卤油粉末置于油脂氧化仪中,在90 oC、6 bar氧气条件下,测定样品的氧化诱导时间。每个样品3个平行试验。

 1.3.2.2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参照GB/T 5538-2005“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每个样品3个平行试验。

 1.3.2.3酸价(AV)的测定

    参照GB/T 5530-2005“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  测定”。每个样品3个平行试验。

 1.3.3微胶囊化对卤油缓释性能的影响

 1.3.3.1  电子鼻风味图谱

    油样准确称取0.2 g置于10 mL顶空瓶中,加盖密

封待用;粉样准确称取1.25 g(含油率16%)置于10 mL顶空瓶中,加盖密封待用。样品的检测参数为: 顶空产生温度为90℃,进样体积为2.0 mL,数据采集

时间为120 s,延滞时间为800 s。

1.3.3.2挥发性试验

准确称取200 mg卤油和包埋有200 mg卤油的粉末于小烧杯中,分别放入90℃的烘箱中,每隔8h取样称质量。每个样品做3个平行试验,取其平均值计算卤油和卤油粉末的挥发率。

    式中:V1 -卤油挥发率,%;m0-卤油初始质量,mg; m1-卤油剩余质量,mg; V2-卤油微胶囊挥发率,%;m2-卤油粉末初始质量,mg; m3-卤油粉末剩余质量,mg;m4-初始粉末所含卤油质量,mg。

2结果与分析

2.1  卤油微胶囊评定

2.1.1  卤油微胶囊的感官评定

  试验制备的6号卤油微胶囊外形为圆形或椭圆形粉末,粉末大小均匀、细腻、流动性好,呈乳白色或乳黄色,卤香气味纯正、浓郁、持久、无异味。

2.1.2卤油微胶囊理化指标的分析

试验对6号粉末卤油进行了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试验制备的粉末卤油已达到商品粉末的质量要求,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2.2  卤油微胶囊氧化稳定性的分析

2.2.1老卤油和自制卤油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由图1可知,l—5号老卤油的酸价显著高于6号自制卤油(p<0.05),l、2、4、5号老卤油的过氧化值显著高于6号自制卤油(p<0.05),而3号老卤油的过氧化值与6号自制卤油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老卤油本身存在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和过氧化物。同时,2号卤油样品的过氧化值是7个样品中最高,为0.278 g/100 g,参照DB 11/518-2008“食用调味油卫生要求”,2号卤油的过氧化值已超过0.25 g/100 g上限,可判定为不合格品,这说明老卤油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必要开发新卤油。

    为了进一步说明新制卤油较老卤油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试验对7个卤油样品进行加速氧化试验,测定其氧化诱导时间,试验结果见表3,1—5号老卤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极显著少于6号自制卤油(p<0.01).特别是2号卤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是7个卤油样品中最短的,这与试验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老卤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其中2号卤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差。

2.2.2微胶囊化前后卤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变化

从图2可知,6号自制卤油的氧化诱导时间为15 h27 min;经过微胶囊处理后,6号粉末卤油氧化诱导时间缩短为12 h 27 min。可能的原因是,6号卤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乳化和喷雾干燥过程中导致其氧化,造成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略低于未经包埋的6号卤油。但经过90℃高温、6 bar氧气的破坏性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6号卤油粉末氧分压较6号卤油氧分压下降缓慢,即经微胶囊包埋的卤油氧化稳定性显著好于未经包埋的卤油。

2.2.3加速氧化对卤油及卤油微胶囊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影响

    为了研究加速氧化对卤油及卤油微胶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试验以6号卤油及其粉末为研究对象进行加速氧化试验,根据图2确定6号卤油开始急剧氧化的时间为15 h 27 min.6号粉末开始急剧氧化的时间为12h 27 min.在6号卤油的加速氧化试验中每间隔15 h对其进行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试验结果见图3;在6号粉末的加速氧化试验中每间隔12 h对其进行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试验结果见图4。

由图3可以看出,6号卤油通过油脂氧化仪加速氧化的过程中,卤油的酸价在15 h内变化不大;自15 h开始,卤油的酸价出现迅速上升,从( 0.449±0.013) mg/g升至(0.699±0.005) mg/g,显著增大(p<0.05),这与图2中卤油在15 h时氧玉迅速下降,氧化速率突然加快的结果是一致的;30 h后,卤油的酸价变化较小,这与图2中卤油在30 h后氧压保持平稳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卤油过氧化值在15 h内却从(0.057 6±0.001)g/100 g升至(1.616±0.005) g/100 g,显著增大(p<0.05);自1 5 h开始,卤油的过氧化值出现迅速上升,从f 1.616士0.005)g/100 g上升为(2.871士0.044)g/100g,变化显著( p<0.05):30 h后,卤油的过氧化值开始下降,这是由于卤油经历了自由基链式反应导致过氧化物大量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过氧化物发生降解从而导致卤油的酸败。

    由图4可以看出,6号粉末通过油脂氧化仪加速氧化的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同图3。6号粉末自12 h开始,酸价出现迅速上升,变化显著(p<0.05);6号粉末自O h开始过氧化值呈缓慢上升趋势,36h开始出现过氧化值下降趋势。比较图3和图4可以发现,粉末卤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在整个加速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幅度较小,这与粉末油脂氧化仪的

氧化曲线走势平缓,氧分压下降缓慢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粉末卤油加速氧化60 h,酸价从(0.529±0.012)mg/g升至(12.572±0.472) mg/g,极显著增大(p<0.01),但其酸价仍小于加速氧化30 h的卤油酸价;粉末卤油在加速氧化的过程中,其过氧化值最大值为( 1.631+ 0.064) g/100 g,而卤油过氧化值最大值可以达到( 2.871±0.044) g/100 g,差异显著(p<0.05)。

2.3微胶囊卤油缓释性能的分析

2.3.1微胶囊卤油风味雷达图分析

    6号卤油包埋前后风味雷达图如图5所示。从图5可见,卤油经过微胶囊化处理,粉末样品(D样)的香气强度均低于其对应的油样(C样),这说明微胶囊能够有效降低卤油香味释放速度。

为了进一步研究微胶囊粉末缓释性能,试验以6号卤油和6号粉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90 oc下不同加热时间对卤油及粉末缓释性能的影响,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6中,1号雷达图为6号卤油初始香气强度值图谱,以后每间隔1h记录6号卤油的香气强度值图谱,加热时间为8h,共9个雷达图谱。图7中,1号雷达图为6号粉末卤油初始香气强度值图谱,以后每间隔1h记录6号卤油粉末的香气强度值图谱,加热时间为8h,共9个雷达图谱。

    如图6所示,6号卤油在8h的持续加热中,其气味强度波动较大,初始气味强度较大,1h时气味强度较初始气味强度下降,2h时气味强度呈上升,随后气味强度又开始下降,在7h时气味强度又有升高趋势,随后又开始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游离短链脂肪酸不断的挥发,同时又有新的短链脂肪酸由结合态转变为游离态挥发所致。

图7所示,6号卤油粉末在8 h的持续加热中,其香气强度呈现缓慢的升高趋势,说明微胶囊化处理可有效地延缓卤油气味的释放,起到缓释的作用;同时,3个平行组重复性很高,说明卤油粉末气味的稳定性好。

2.3.2微胶囊卤油挥发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时间对卤油粉末挥发性的影响,试验以6号卤油和6号卤油粉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90 oC下加热40 h对卤油及其粉末挥发性的影响,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卤油及其粉末都有部分挥发,但二者的挥发速率不同,在加热40 h时,卤油挥发率达到14.01%,而粉末的挥发率只有2.43%,远远低于卤油的挥发率(p<0.01)。由此可见,卤油微胶囊化可以显著降低气味的挥发速率,更有利于卤油持续长久地发挥其功效。

3讨论与结论

    1)通过对5个随机抽样的老卤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可知,2号老卤油的过氧化值已超过DB11/518-2008“食用调味油卫生要求”的过氧化值上限,可判定2号老卤油为不合格品。同时,加速氧化试验表明,5个老卤油的氧化诱导时间较短,而诱导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油脂的稳定性,氧化诱导时间约长,说明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越好。以上充分说明,老卤油的氧化稳定性差,甚至是已经氧化酸败,市场上销售的老卤油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2)试验开发的卤油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感官性能,粉末卤油其表面含油率为0.058 %,含油率为16.017%,微胶囊化效率为99.723%,含水率3.072%.已达到商品粉末的质量要求,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3)粉末卤油氧化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粉末卤油在加速氧化的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较小,而液态卤油在加速氧化的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较大,说明微胶囊化可以有效的保护芯材卤油,阻止芯材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因此,粉末卤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好,保证卤油的品质。

    4)粉末卤油缓释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粉末卤油的挥发速度、强度低于液体卤油的挥发速度、强度,因此微胶囊化能降低挥发性成分释放速度,起到缓释作用,从而延长卤油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老卤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有必要开发符合食用调味油卫生要求的卤油新产品。同时,针对卤油香味留存时间短、易于氧化酸败的缺点,可通过对卤油微胶囊化处理,提高卤油的氧化稳定性和缓释性。卤油微胶囊可用于家庭及餐饮行业烹饪菜肴、卤制、调味等使用,也可用于休闲食品的调味使用。因此,卤油微胶囊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一种新型复合调珠品。

4摘要

为了避免老卤油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采用自制卤油为芯材,开发出卤油微胶囊产品,粉末卤油具有良好的感官性能,其表面含油率为0.058%,含油率为16.017%,微胶囊化效率为99.723%。油脂氧化加速试验以及电子鼻风味指纹图谱表明,微胶囊能够降低卤油氧化和香味释放速度,延长卤油的使用寿命。因此,粉末卤油具有作为调味品开发的潜力。

关键字:

上一篇:关于酒店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探讨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月点击排行

展会信息月点击排行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首页 资讯 招标 项目 展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安装信息网 www.36qy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