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
土状铜矿,矿石呈土状,具有埋藏浅、原矿粒度细、矿脉平缓及利于露天开采等特点。矿石主要由孔雀石,褐铁矿、白云石、硅孔雀石、赤铜矿,黑铜矿、黏土矿物以及硫化铜矿物组成。目前,针对土状铜矿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湿法处理工艺,通过加入浸出剂将矿石中的铜矿物浸出,此类工艺能有效回收矿石中的铜矿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
试验所取土状铜矿,结合氧化铜矿占比41. 32%,矿样-0. 074mm含量达40. 96%。采用
常温酸浸工艺处理,铜浸出率低于50%,且浸出酸耗很高。在对矿石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综合考虑矿石的粒度组成、碱性脉石矿物含量以及结合铜矿物在各粒级组分中的分布,决定采用强化酸浸工艺。矿石不经磨矿直接分级后,对粗粒级矿石,添加自行配置的强化浸出剂ED-1进行常温搅拌浸出,细粒级矿物进行加温强化搅拌浸出。小型试验结果表明,铜综合浸出率81. 93%,吨铜综合酸耗13. 86t。铜浸出率较现有常温浸出工艺有了大幅提升,为矿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1 原矿性质
矿体属面型土状铜矿,此类型铜矿具有埋藏浅、矿脉平缓及利于露天开采等特点。主要由孔雀石,褐铁矿、硅孔雀石、赤铜矿,黑铜矿、黏土矿物以及硫化铜矿物组成。矿石呈土状,原矿粒度细,-0. 074mm粒级含量达到40. 96%。物相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矿石为深度氧化铜矿石,氧化率到达95. 62%,且氧化铜矿中结合氧化铜矿物含量偏高,此部分铜矿物多集中于细粒级矿物中,多包裹于脉石矿物中。铜矿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和硅孔雀石。其中,硅孔雀石部分包裹于脉石中。碱性脉石矿物多分布于+3mm粒级中。
试验矿样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铜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筛析数据见表3。
2浸出方案
矿石性质的详细分析,显示铜矿矿石性质不同粒级呈现不均匀分布,+0. 074mm粒级矿物,浸出过程中,易形成大量矿泥,大幅降低矿堆渗透性,不适用制粒堆浸工艺处理。综合考虑,此部分矿物采用常温强化搅拌浸出作业,为提高结合铜矿物如赤铜矿的浸出,试验使用了一种自行配置的矿浆调整剂ED-l,调整剂起到调整矿浆电位的作用;-0. 074mm粒级矿物由于微细粒级含量高,且包裹严重的结合铜矿物含量较高,使用加温强化浸出工艺处理此部分矿石。
浸出试验采用250ml_锥形瓶,置于SHZ型水浴恒温摇床中振荡,转速恒定140rpm。每次矿样209,按一定液固比加入浸出剂硫酸溶液。条件试验主要确定最佳浸出温度、时间、液固比和酸浓度。
3细粒级搅拌浸出试验
细粒级矿物,结合铜矿物占比相对较高,矿浆泥化严重,铜矿物可能以包裹或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脉石矿物中,常温浸出效果较差。因而考虑采用加温浸出,以提高矿石浸出效果。
3.1浸出温度和时间试验
浸出过程中,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浸出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提高浸出作业的反应温度可以加速铜矿物浸出,同时能够促进赤铜矿等结合铜矿物的浸出。为选取最佳浸出温度和时间,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矿石浸出率随时间变化进行试验。试验矿样经0. 074mm筛分分级,浸出硫酸40g·L-l,液固比3:1。试验结果见图1。
图1中可以看出,矿石随着时间的增长浸出率逐步升高,到达一定程度后,上升趋势减缓。矿石浸出作业的前三个小时内,浸出温度提升至60℃,可大幅提高铜矿石浸出率,可见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加速铜矿物的浸出。在浸出温度提升到80℃,浸出时间3h,矿石浸出率达92.13%。
3.2液固比试验
土状矿石中存在较高含量的黏土矿物,此部分矿物在浸出过程中容易泥化,导致矿浆分散性变差。因此,浸出作业需要适宜的液固比,既能保证矿浆的分散性,也能兼顾浸出剂的用量。对矿石进行液固比条件试验。试验矿样经0. 074mm筛分分级,浸出用硫酸40g·L-l,温度80℃,浸出时间3h。试验结果见图2。
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液固比不断提高,为达到同样酸浓度的所需的浸出剂用量呈比例上升。在液固比达到3:1左右,铜浸出率上升逐步放缓,浸出液铜离子浓度逐步降低,此时吨铜酸耗13. 07t。由于液固比提高,矿浆浓度降低会导致相同体积的浸出剂所处理的矿石量降低。综合考虑矿石浸出酸耗,取液固比2.5:1。
3.3初始酸度试验
浸出过程中,浸出剂的浓度对矿石浸出有较大影响。提高浸出剂浓度,可有效提高矿石的浸出率,而过量的浸出剂与脉石矿物发生反应,将导致浸出剂消耗量增大。试验矿样经0. 074mm筛分分级,液固比2.5:1,温度80℃,浸出时间3h。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矿石铜浸出率随硫酸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硫酸质量浓度达到40g·L-l以后,铜浸出率达到90. 52%,同时上升趋势逐渐减弱,而酸耗逐步上升。故浸出硫酸质量浓度40g·L-l试验结果最佳。
4粗粒级常温浸出试验
+0. 074mm粒级矿物,矿石自由氧化铜矿物含量较高,在酸溶液中浸出较为容易,因而采用常温浸出工艺。考虑矿物中仍有一定含量的结合氧化铜矿物如赤铜矿等。此类矿物,浸出作业时,对矿浆电位(Eh)要求较高,在一定的矿浆电位(Eh)和pH才能溶浸。温度为25℃时,Cu-H2O系统Eh-pH关系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赤铜矿等次生矿物在矿浆Eh大于0. 35,pH小于4以下才能溶浸。故试验添加矿浆调整剂,调整矿浆电位,以强化浸出作业。为提高结合铜矿物如赤铜矿的浸出,试验使用了一种自行研制的矿浆调整剂ED-1。
4.1 浸出时间试验
浸出作业中,浸出时间对最终矿石铜浸出率有较大影响,对矿石进行浸出时间条件试验。矿石经过0. 074mm筛分分级,取+0. 074mm组分矿物进行试验,浸出液硫酸质量浓度50g·L-l,调整剂ED-1质量浓度1g·L-l,液固比3:1,温度20℃。试验结果见图5。
浸出时间条件试验结果见图5.随着浸出时间的增长,铜浸出率逐步提高。在时间达到8h后,铜浸出率逐步放缓。浸出时间8h铜浸出率73. 18%。
4.2 液固比试验
粗粒级矿物在浸出过程中,会出现部分泥化现象。此部分泥化矿物对矿浆分散性影响较大。浸出液硫酸质量浓度40g·L-l,调整剂ED-1质量浓度1g·L-l,液固比3:1,温度20℃,浸出时间8h。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矿石铜浸出率,随液固比升高缓慢升高,液固比3:1左右,升高趋势放缓,此条件下铜浸出率72. 97%,吨铜酸耗16. 45t。
4.3初始酸度试验
试验取+0. 074mm矿样209,置于250ml锥形瓶中,调整剂ED-1质量浓度1g·L-l,液固比3:1,浸出温度20℃,浸出时间8h。条件试验硫酸质量浓度条件和试验结果见图7。
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硫酸质量浓度的升高,铜浸出率不断升高。由于酸浓度的增加,导致碱性脉石矿物溶解,使浸出酸耗上升。浸出硫酸质量浓度40g·L-l时,铜浸出率73. 21%,吨铜酸耗16. 39t。
4.4浸出调整剂试验
试验取+0. 074mm矿样209,置于250ml锥形瓶中,浸出硫酸质量浓度40g·L-l,液固比3:1,浸出温度20℃,浸出时间8h。条件试验ED-1质量浓度条件和实验结果见图8。
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ED-1质量浓度的升高,铜浸出率逐步升高。矿石中一定含量的还原态铁矿物对调整剂产生一定的消耗。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剂ED-1质量浓度2g·L-l时,铜浸出率75. 52%,吨铜酸耗15. 89t,较未添加ED-1铜浸出率提高了7. 31%。
5最佳条件试验
试验取+0. 074mm粒级矿物209,置于250ml锥形瓶中,液固比3:1,浸出温度20℃,浸出时间8h,硫酸浓度50g·L-l,调整剂ED-1质量浓度2g·L-l。取-0. 074mm粒级矿物20g,置于250ml锥形瓶中,液固比2.5:1,浸出温度80℃,硫酸浓度40g·L-l,浸出时间3h。试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对矿石进行分级分别处理试验,铜综合浸出率81. 93%,吨铜综合酸耗13. 86t。
6结论
1)云南某土状铜矿,采用分级强化浸出工艺处理,矿石分级后,粗粒级矿石使用ED-1进行常温强化搅拌浸出,细粒级矿物加温至80℃进行强化搅拌浸出,小型试验结果表明,铜综合浸出率81. 93%,吨铜综合酸耗13. 86t。铜浸出率较现有常温浸出工艺有了大幅提升,为矿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加温酸浸可有效处理结合氧化铜矿含量较高的铜矿石。采用加温搅拌浸出工艺能够加速浸出作业速度,高效浸出结合铜矿物含量较高的矿物。-0. 074mm粒级矿物,80℃加温浸出,铜浸出率达到90. 87%。
3)分级强化浸出工艺,使浸出作业条件更有针对性,避免了碱性脉石矿物在加温浸出中对浸出剂过多的消耗。
4) ED-1质量浓度2g·L-l时,+0. 74mm粒级铜矿物浸出率提高了7. 31%。强化浸出调整剂ED-1,能够有效提高结合率氧化铜矿石的铜浸出率。
7 摘 要:
对云南某黏土质氧化铜矿进行了浸出试验研究,试验结合不同粒级矿石的可浸性能差异,对矿石进行分级强化浸出。+0. 074mm添加强化浸出剂ED-I搅拌浸出, 0.074mm加温800C搅拌浸出。通过搅拌浸出条件试验,确定最佳浸出参数,最佳条件下铜综合浸出率81. 93%,吨铜综合酸耗13. 86t,铜浸出率较现有常温浸出工艺有了大幅提升。
下一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