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行业动态
钢企6月底前要接受安全“排雷”行动
要点摘编
1、不符合标准、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实际上是颗“雷”,一旦出事,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是得不偿失的。
2、安监总局能够让不合规企业停产整顿,但最终还是要靠地方政府综合执法才能关闭这些企业。
3、有些企业的安全检查很大程度上是看检查者的水平。实际上,过去直接具体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形势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和生产秩序顺利进行的需要。
4月1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要全面排查,摸清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并要求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于2016年6月底前组织对辖区内的钢铁企业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建立企业台账,掌握企业安全生产和产能情况,包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同时,要加强执法,明确钢铁企业整改要求,并要求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内钢铁企业开展全面安全生产执法,对钢铁企业存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未达到三级及以上等级、吊运钢水铁水与液态渣(以下统称高温熔融金属)的起重机不符合冶金起重机相关要求等问题,立即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各地县级及以上安全监管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依规按程序予以关停退出。
根据《意见》,钢企的安全生产与去产能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监督管理四司司长马锐。马锐表示,一定要对安全生产进行系统化管理,要让安全生产的意识深入每个员工。马锐认为:“实际上,安全就是效益。一些有安全隐患的企业一但出事,带来的经济社会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红线”+政府执法,淘汰过剩产能
2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强调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对未达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安全条件达不到《炼铁安全规程》《炼钢安全规程》《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等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立即停产整改,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关停退出。
马锐表示,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安监总局主要规定了安全生产的4条“红线”,即安全生产标准化要达到三级以上,要规范使用冶金吊,要保证煤气安全距离,职工操作室休息室的布局要合理。马锐强调:“这些标准的制定是根据过往发生过的重特大事故为参考的,主要是从大的方面进行管理,在整改时间内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要退出。”
马锐表示,安全标准要管控起来,一些钢厂的成本肯定会提高,在成本压力下,有可能让一些企业实现产能退出,从而达到化解过剩产能的目的。
但马锐也对实际操作情况表示了担忧,他说,安监总局能够让不合规企业停产整顿,但最终还是要靠地方政府综合执法才能关闭这些企业。他建议,地方政府要抓住此次压缩产能的机遇,调整地方产业结构,要在大格局上通篇谋划。不符合标准、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实际上是颗“雷”,一旦出事,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是得不偿失的。
马锐表示,对于企业来讲,这几条看起来简单,是基本的安全要求,但真正整改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企业要综合判断自身安全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整改,要舍得安全投入,因为安全就是效益。例如,武钢烧结厂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化管理,减少维修时间,相当于减少了生产成本。
钢企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决定安全管理体系化
长期以来,以安全生产法、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为保障,我国钢铁行业的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安全管理一直都是钢铁企业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冶金行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有其特殊性。”马锐表示,钢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所以,涉及到的安全监管环节很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较高。
马锐说,虽然现在钢铁企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职工而言,生产中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但是,在钢铁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各种生产风险,如在各类设备的调试安装、运行、检维修等方面都存在出现危险的可能。同时,还存在高压、高温、高粉尘、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垮塌、挤压等危害。“虽然发生在钢铁企业中的事故可能涉及的人数不会太多,但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加强风险管控。”马锐表示,“我们一直在推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是要从体系上规范安全生产。要在体系管控下,主动对风险进行管理。”
近几年,钢铁企业在改造、更新、重组做大做强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不断革新、技术管理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再沿用过去直接具体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形势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和生产秩序顺利进行的需要。
马锐表示,当前,企业的安全检查很大程度上是看检查者的水平。但由于生产环节众多,负责进行安全检查的人员有很多都不清楚生产隐患所在。检查者光凭其自身经验和水平,很容易在检查时出现遗漏,如某钢厂曾经发生铁水罐倾斜事故,就是因为挂钩的轴脱出,造成脱勾,这本是个小问题,只要在日常检查中留意,就可能避免,但因为检查没有体系化,最终酿成悲剧。
“大的事故基本上都是系统失控造成的。今年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要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势头。”目前,安监总局印发了《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和多发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危险作业及检维修作业行为进行辨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马锐希望钢铁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对照《指导手册》(可在安监总局网站自行下载)把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特别是岗位员工,登记建档,定期进行排查和风险评估,纳入岗位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并设置警示标志,实施有效管控。
安全管理体系化须面面俱到
马锐表示,要做到体系化管理,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安全管理理念要更新。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形成与运行,与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要求、公众的期望等社会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生产规模、技术工艺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等企业内部条件密切相关。当前,我国钢企在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现代企业发展的不适应落后状态,集中体现在安全管理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的综合性差,对危险因素防范不足,对危险因素缺乏规范、科学的辨识和登记建档,危险因素监控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事故应急预案针对性差和操作性不强,常规性的安全检查形式大于检查内容,导致安全检查效果不明显,等等。理念的落后是导致一些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地位的重要原因。马锐认为:“出事是个小概率事件,但理念缺失是个大问题,理念不变,难以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管理培训要跟上。虽然现在企业生产都有安全方面的认证,但不是有证就有相应的水平。马锐强调,在企业中,对作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要跟上,要提高员工辨识控制生产的能力,这也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之一。当前,一些企业尽管也经常开展安全培训活动,但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安全培训效果也不及预期。
加强作业标准化与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做到位的话,企业会很少出现事故。”马锐强调。统计表明,大多数事故出自于人为失误。作业标准化规范人的不科学、不安全的行为习惯,有助于防止人为因素产生的事故。通过管理标准化,可以使环境、设备、管理贯标达标,可以消除不安全状态。第一,进行标准化作业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使是技术素质较低的作业者,只要按标准规定的作业程序、作业动作、安全要点去办,也不会发生事故。第二,标准化作业有助于建立最佳生产秩序。第三,采用标准化作业,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马锐表示,标准化作业是现代管理理论在岗位作业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
要将安全生产意识渗透到每位员工。据统计,企业的事故90%以上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在生产一线班组。事故的直接原因绝大部分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此,马锐表示,控制企业事故的关键是抓好每个职工的安全管理,让安全生产意识渗透到每个职工,杜绝职工中存在的怕麻烦、图省事等侥幸心理。只有每个职工都能做到安全生产,才能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杨凯)
关键字:钢铁,冶金矿产,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