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蒙
一、钢铁产业链价值再分配势在必行
1.传统产业链上存在大量亟待再挖掘、再分配的价值空间
中国钢铁行业自2012年起即已进入微利时代,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全行业微利甚至负利的局面将持续下去。但与此同时,在钢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领域却存在大量的非效率空间。据中钢协统计数据,2013年重点会员企业(83家)粗钢产量5.50亿吨,其中非直供钢材3.6亿吨,非直供比达65%。由于中钢协重点会员企业均为大中型企业,而中小型钢企和非全流程钢企更加依赖贸易商体系销售钢材,其直供比远低于大中型企业。2013年全国粗钢产量7.8亿吨中,非直供比例高于70%,即超过5.5亿吨通过钢贸商渠道销售。如计算重复材,全国钢产量达10.67亿吨,非直供钢材量超过7亿吨。由于非直供贸易的多级代理结构,实际钢材贸易规模更大。非直供钢材的终端用户多为中小制造加工企业和建筑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钢贸行业中的囤货炒作、资金缺乏、不规范操作、配套服务不健全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钢贸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仅从钢贸从业人员的人力成本这一个数字来看,就超过2000亿元。由于钢贸商的分层销售,市场流通的钢材平均要通过3次转卖才能销售给终端用户,这又大幅提高了物流成本。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吨钢物流费用持续高于900元,而同期国外优秀钢铁企业中间环节(从钢厂交出货权到终端用户确认物权之前的环节)的吨钢物流费用只有300元左右。可见,打破信息不对称、提升流通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是整个产业链上值得再挖掘、再分配的潜在价值空间。
当潮水退去,钢铁需求低速增长、钢价持续下跌时,钢贸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2012年开始,钢贸商信用环境崩溃,重复质押、虚假贸易等诈骗行为大面积爆发,银行“谈钢色变”严格控制贷款,进而又造成钢贸商资金链进一步绷紧甚至崩断,最终导致行业整体的信用危机,至今难以收拾。但反过来看,如果能够依托新的商业模式重塑行业秩序、构建新型信用体系,产业链金融将释放出巨大潜力,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
2.多重挤压下的钢铁行业势必面临产业重整
中国经济挥别高速增长转而进入“新常态”,钢铁消费量必将大幅回落。首先,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5%-7%的中高速增长;其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长期趋势;同时,中国经济也将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创新驱动。这意味着钢材需求的主要增长动力逐渐减弱,即使仍有城镇化等动力支撑,但钢铁等原材料行业的全盛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结束。近期面临增长压力的汽车行业无疑成为钢铁消费量见顶的注脚。
外部环境恶化、成本压力系统性上升。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终结,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复存在。民众日益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钢铁企业频发的污染事件剧烈冲突,史上最严环保法强势出台,作为能耗大户的钢铁制造,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利剑高悬。作为国家重点调控的严重过剩产业,钢铁企业屡屡面临银行利率上浮、甚至抽贷的差别对待,负债率高企使得钢铁企业为银行打工且资金链日益紧绷,局部已经显露的债务危机更是敲响行业警钟。
上游仍是寡头垄断的三大矿山,下游是增速已然见顶的消费格局,周围是不断加大的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信用资金成本齐升的压力,钢铁企业正处于多重挤压的危局之中,温和调整的余地已经不多,势必将发生根本性的产业重整!
二、互联网+与工业4.0创新浪潮为钢铁行业娈革指明方向
1.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物理网络为依托,重建行业信用体系
钢贸行业信用体系崩溃的关键在于仓储物流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与金融机构之间缺少实时互通的征信渠道。目前社会仓储物流能力总体供应过剩、管理水平偏低、信用良莠不齐,如果能够借助钢铁电商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一个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控标准、信用水平优良的仓储物流联合平台,势必成为钢铁电商健康成长的有力依托。同时,行业信用体系将能得以重新树立,对于提升钢铁流通领域金融服务效率将起到关键作用。
2.个性需求催生智慧制造,服务型生产体系将应运而生
与典型的互联网电商和常规大宗产品贸易所不同的是,钢材产品贸易物流不仅仅包含仓储和运输,还包含一个关键环节:加工配送服务。在有限的标准化产品与无限的个性化需求中间,钢材的加工配送事实上成为了在钢厂和终端用户之间的“服务型生产”环节。而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下,大量的小规模蚂蚁客户虽然需要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加工配送服务,但由于缺乏规模化和稳定的产品需求,这样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或者因服务成本过高而受阻。而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归集,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大量蚂蚁客户对于加工配送的需求,再通过与社会上现成的加工配送网点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可以大大优化加工能力、利用效率,提升客户需求响应能力并降低服务成本,以“柔性化”方式织起一张庞大的服务型生产网络。
3.产业互联网方兴未艾,钢铁服务平台呼之欲出
产业互联网与个人消费互联网相比,其共同之处即在于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数量级决定竞争力。构建平台的关键是在尽量短的周期内汇聚尽量多的用户数和交易数量,再以此为契机向其他环节突破。二是一流企业建立秩序。互联网平台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领先者在互联网经济形态下,会产生巨大正外部性,能够主导平台的生态秩序,即是大家常说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同时,两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相对当前已经非常繁荣的个人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钢铁、化工、矿产资源等工业产品领域均出现了具备互联网特征的新兴业态。与个人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各具特点,专业门槛较高,交易复杂性更强,使其发展速度有所滞后。钢铁产品流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交易行为的客观理性、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延伸加工的多样性、支付方式的复杂性、物流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杠杆的依赖性、大额资金收付及大宗实物交割风险防控的严密性以及诚信体系的重要性等方面。因此,与消费品不同在于,钢铁产品通过触网解决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强交易便捷性,这仅仅是产业互联网的初级阶段,在商业习惯培养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还需要大量的线下资源。与泛平台化的淘宝、京东、微信相比,钢铁产业互联网需要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纵向深耕、延伸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O2O专业服务体系,以线上平台整合供需信息,以线下服务重塑用户体验,规模效应与长尾效应并重,方可打造出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三、欧冶电商的酝酿、起步与未来发展
1.从制造到服务是宝钢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宝钢选择发展钢铁服务平台既是顺应行业、社会发展规律,也是面临生存压力的转型必由之路。宝钢集团下属的宝钢股份总厂、八一钢铁、南京梅钢等制造基地均处于省会城市,尤其上海的制造基地更是距离市中心人民广场仅26公里,与城市和谐共生是摆在宝钢人面前必须攻克的难题。除此之外,地处上海使得劳动力成本问题更加突出,要永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制造为重心的企业形态,在优化制造业主体结构、布局的同时,加快步伐拓展新型服务业使其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发展支点。
2.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力推欧冶电商快速发展
宝钢在行业内探索电商业务发展较早,集团旗下的东方钢铁、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宝信软件等IT企业均有十多年的发展积淀,分别在企业专属电商、第三方交易平台及大数据、云计算领域深耕发展,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对钢铁服务平台发展战略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后,我们更加坚定的将打造这一平台作为宝钢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加以快速推进。我们在短时间内对集团内优势资源进行强力整合,于今年2月份正式成立欧冶云商,并迅速形成欧冶电商、欧冶物流和欧冶金融三大业务平台。这三个业务平台既协同发展,又保留相对独立性,各自均可向外拓展。
欧冶电商是钢铁交易平台,也是整个钢铁服务平台的入口界面,目前已拥有超过5万家注册用户。欧冶电商可以支持自营、寄售、撮合等多种交易模式,拥有专属的第三方支付通道东方付通,业务成交范围已覆盖我国所有省市(包括台湾地区),并将在年内开通跨境电商交易功能,推出英文版交易界面。预计2015年将至少实现交易1000万吨,而2016、2017年分别计划实现3000万、50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钢铁交易平台。
欧冶物流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资本加盟仓储企业60余家,协议加盟仓储企业200余家,管控覆盖仓储企业500余家,具备全年仓储周转能力5000万吨。在运输能力方面形成运能交易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安全、便捷的一站式物流服务。通过仓库产权抵押、信息系统监控、人员派出管理等多维度手段实现物流监管,为钢铁产品交易及融资实物风险管控保驾护航。
欧冶金融已拥有支付、典当、保理3张金融牌照和近2000亿元的银行授信,可为客户提供质押融资、信用贷款、贸易融资、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上线1个月时间已为40余家企业提供累计超过l亿元融资服务,理财客户数4300余家、累计金额超过1亿元。
3.“共建共享、值得信赖”的欧冶广邀钢铁同行共建新生态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兴起,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家各种类型的钢铁电商平台。按照经营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钢铁资讯网站/资本领投类电商。其优势体现在通过长期的普通钢材撮合交易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数据、能够提供较好的互联网用户体验、吸引到社会风险投资。其短板在于仓储物流监管薄弱、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产品种类单一(主要以螺纹钢跑量)等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电商逐渐涉足自营业务,依靠互联网优势整合大量中小用户后形成与钢厂的强势议价能力,实质是以互联网手段从事钢贸商业务,对钢厂的渠道形成更大的封闭效应。
第二类,钢贸商转型发展电商。此类电商优势在于具备庞大的贸易基础,原有线下业务向线上转化的能力较强,也具备较好的金融服务能力和物流服务能力。其短板在于技术服务能力有限。纯中间环节的发展将提高其对上下游的控制能力。
第三类,钢铁制造商类电商。钢厂类电商的优势在于品牌信誉以及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钢厂也可通过平台向服务最终客户延伸。不足之处在于社会对其第三方属性仍存有顾虑,同时受限于IT技术积累对互联网平台的运营能力有欠缺。
综合来看,不同类型的钢铁电商平台各有长短,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所有钢铁企业都独自建立电商平台将又是一轮低效的重复建设。并且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这些平台绝大多数将走向消亡。互联网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最终只会有少数平台能够发展壮大起来,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决定平台竞争力的更多是在线下资源整合能力上。钢铁行业经历过一轮激烈的过剩投资,导致现在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而去产能的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这一轮钢铁电商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应冷静的对待,再次一拥而上的做法实不可取。
上一篇:浅析国内冷轧汽车板市场竞争状态
下一篇:NaOH-尿素体系的最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