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贵阳人吃了大半辈子的酸粉近日突然在贵阳街头“消失”。一位卖家告诉记者,“接到各酸粉厂家通知,由于环保督查组到贵州来检查,凡是使用中小型锅炉的企业必须停产,所以这几天全贵阳市酸粉都断货。”记者致电该市乌当区环保局东风分局,工作人员回应:“是我们通知他们的,不止是乌当区,整个贵州省都是这样。”(5月9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已经被当地人接受而且成为地方特色名吃的贵阳酸粉而言,突然“消失”确实让人愕然和猝不及防。但贵阳酸粉的消失确属“事出有因”, 与普通米粉生产工艺不同,酸粉生产过程中需要加热,而酸粉加工厂一般使用的小型燃煤锅炉,早在去年就已被贵阳市政府要求全面淘汰。同时,贵阳酸粉的“被消失”,也与酸粉加工厂的卫生环境不达标息息相关。其实,对于酸粉加工行业使用小型燃煤锅炉污染环境以及自身存在卫生不达标等问题,整顿一直在进行,但并不彻底。据悉,中央环保督查组于4月26日至5月26日进驻贵州,当地配合中央督查,从保障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并借助此时机进行彻底检查和整改,贵阳酸粉因而“被消失”。
不管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卫生健康角度,贵阳酸粉的“被消失”都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但关键是,作为个例,贵阳酸粉突然消失的背后,更存特殊的标本意义。
首先,对于贵阳酸粉而言,其使用小型燃煤锅炉不是一天两天,环保部门也知道,但为何却迟迟没有整改到位?同时,对传统小型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更换成环保型锅炉,这是一种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态改造的必然方向,但为何平时不加以宣传并采取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行推广?很明显,如果这些方面做到了,如果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奖惩措施引导措施到位了,贵阳酸粉是不会面临“被消失”的命运,进而给公众造成不适应之感的,而且也不会被罩上“应景”之怀疑。
事实上,全国各地类似于贵阳酸粉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很多,其中大多是传统手工作坊和使用被淘汰的有违环保的生产工艺,对这些产业如果不早入手、早预案、采取科学的奖惩激励措施尽快加以淘汰,还是被动的“突然消失”式执法,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人性,更不利于公众接受和社会和谐的。从环保角度和淘汰产能、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而言,其标本意义不容忽视。
同时,在贵阳酸粉突然消失的背后,当地的态度除了不适之外,还有强烈的观望心态。当地民间就盛传“酸粉要被关一个月的禁闭”。一家酸粉厂老板亦直言不讳地告诉暗访的记者:“26日你再给我打电话,我来给你送粉,28日肯定能重新开始做。”也就是说,贵阳酸粉的消失,民间的态度仅仅是“避风头”。如实而言,环保督查过后一切都还会卷土重来。而导致这样的畸形的思维和认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则是公众还没有从根本上接受环保治理,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还没有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改造产生认同。这对于环保而言,无疑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尤为艰巨。这对于各地的传统产业以及被淘汰产业的转型升级而言,无疑是极具借鉴意义和镜鉴意义的标本。
贵阳酸粉的突然消失,是地方落实环保政策的立竿见影。但这种立竿见影背后潜存的观望心态以及环保执法被动、产业转型升级被动的畸形,更让人关注和担忧。因此,从贵阳酸粉的突然消失中,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其根本就是如何对待落后的、被淘汰的、违环保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对贵阳酸粉突然消失给当地造成的不适进行反思,反观本地是否存在面临被淘汰的产业,是否存在违反绿色发展和环保生态的产业,是否还存在污染环境生态的落后产能等等。要从现在做起,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和立行立改的决心,抓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引导,环保生态的警示教育,以及转型发展到奖惩激励引导,不至于出现某些特色产业和地方产业因环保督查等而面临突然“被消失”的尴尬和被动。其次,应该以决绝的态度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对落后的违环保产业产能进行彻底转化,并分类实施改造升级工程。应立足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及早干预,科学甄别,实行分类淘汰退出和升级改造工程。对于那些不能升级的地方特色产业,要坚决按照环保生态建设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一次性淘汰到位,不留尾巴,不开口子,坚决杜绝特色产业链条导致的污染源出现。对于通过科学改造可以升级并且能用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替代的特色产业,要尽快研究制定出整改和提升措施,并实施财政奖励改造升级、低息或者贴息贷款鼓励改造升级、以奖代补鼓励改造升级等政府扶持措施,尽快实现落后和淘汰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绿色环保生态发展。这样一来,类似贵阳酸粉“被消失”的情况才不会再次出现,这对于环保生态和绿色发展而言,也是值得期待的福音。
下一篇:迈高乳业存生产和管理缺陷